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6000年
黄土高原地区出现锄耕农业

古代中国有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两大类型,其中占据优势的是农耕经济,它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是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约的。

在古代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因而,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最初就是从这儿开始,逐渐超越人类最初谋生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业为基本方式的农耕时代。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蓄水性好。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约公元前6000年的已经进入锄耕时代的农业遗址,最典型的有河南省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河北省武安市的磁山遗址和甘肃省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等。

其时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使用的农具,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良。主要作物是俗称谷子的粟和俗称大黄米的黍(如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栽培黍遗存),并使用地窖储藏。渔猎、采集业是当时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人们使用弓箭、鱼镖、网罟等工具进行渔猎,并采集朴树籽、胡桃等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畜养业也有一定发展,饲养的畜禽有猪、羊、狗和鸡,可能还有黄牛。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齿镰Ⓖ UgtuulGLIOzPzFlBx1sKpFDaP+fa2WxHPESN1DNqoYHzjROZc8U4O4ufcXKFLXH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