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元前139—前115年
张骞出使西域

在中国古代,有一条世界著名的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它也是中国古代同南亚、欧洲、北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这条在世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通道,就是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则始于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初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西汉最大的威胁。他们不断地南下,掠夺人口、牲畜和财物,侵扰汉朝的北部边境,有一次甚至逼近了首都长安附近的甘泉宫。汉朝虽想进行军事反击,但由于汉初实力不够,而无法实现,因此,一直以和亲的方式羁縻匈奴。到了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的时候,汉朝进入全盛时期,国富兵强,汉武帝开始筹划征伐匈奴。

张骞Ⓨ

丝绸之路上的汉代粮仓Ⓞ

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图Ⓦ

汉初,河西走廊西端曾经生活着一个名为大月氏的部族。后来,匈奴击败大月氏,迫使他们远走西方。公元前139年,为了打通西域通道,消除匈奴对汉王朝及其邻国的骚患,汉武帝派大臣张骞出使大月氏,拟约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此行充满了危险。当时匈奴的势力已经延伸到西域,控制了天山一带和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是通往大月氏的唯一通道,张骞等一行百余人刚一进入,就被匈奴骑兵截捕。张骞被捕后,曾被送至单于驻地软禁10年,单于软硬兼施,表面上优礼相待,还指派一名美女给张骞当妻子,暗地里则严加看管。但张骞始终不忘使命,他找到机会逃离匈奴,继续西行,终于到达了大月氏。可是西迁的大月氏征服了富饶的大夏以后,已不想再与匈奴交战了。

于是,张骞在大夏地区考察了一年多,起程回汉。归途中虽然改走天山南路,但还是不幸地再次被匈奴俘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才趁着匈奴内乱,逃了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身经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国。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受命出使西域,经乌孙等国,于公元前115年东归长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间长达十七八年,尽管张骞最初的外交使命未能完成,但与西域诸国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开辟了从长安经过今宁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的内陆大道,促进了中西各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交往。

中国的丝绸就是经过这条道路传向西方的,当西方各国看到中国华丽的丝绸之后,莫不为之惊异和赞佩。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国。公元2世纪的希腊人把中国蚕丝称为“塞儿”(Ser),“赛里斯”即来自“赛儿”。古代的西方人把蚕丝产地及其人民称为Serice或Sericus,把中西交通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Road of the Seres),即今天所说的Silk Road。这条丝绸之路延续了两千多年(唐中叶后曾一度中断),一直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途。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骑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往西域的使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辟者。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张骞记录下了对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实见,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也成为后来《史记·大宛传》和《汉书·西域传》的最初来源,这是今人研究中亚和西域早期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世人把张骞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称为“凿空”。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随着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许多新的作物资源、畜禽品种和生产技术互相传播。汉武帝时先后从西域引入大宛马和乌孙马,用以改良秦河曲马;苜蓿、大蒜、胡荽、黄瓜、葡萄、胡桃、石榴、蚕豆等传入中国;从中国传至中亚以至欧洲的物产和技术有丝绸、钢铁、炼钢术和凿井技术等。由两汉而至隋唐,丝绸之路繁荣之盛达到顶峰。中国的纺织、制瓷、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等物品和制作工艺技术,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儒家、道家等思想,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影响和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西方的雕塑、舞蹈、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地理等科技知识,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宗教,通过此路传到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今日,丝绸之路仍是东西方交流的友好象征。 XVi7cRftspU6Gu/IAF++DC6tTZc+BDhoEO2mFWfkgpHBtuBr95wrnjcak7NtWk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