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12000—前10000年
仙人洞和吊桶环出现类似栽培稻

今天,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但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盘中餐,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处却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经人工培育驯化以后,改变其遗传性状而来的。要把普通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其中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生产力水平还十分原始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更为漫长。也许大家会问,人类是在何时何地,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连学者们也仍在争论之中。但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则已是全世界学者的共识。1990年代,对中国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两个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证明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科学证据。

《科勒药用植物》中的水稻图Ⓦ

1993年和1995年,中国和美国的联合考古队在长江中下游之交的江西省万年县发掘了仙人洞和吊桶环两处洞穴遗址。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又作了一次发掘。两处遗址坐落于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相距约800米,其堆积较厚,地层清晰,包含物相当丰富。出土遗物包括各种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夹砂的褐色陶器、人骨和大量的动物骨骼。特别是通过对两处遗址从下到上诸层稻属植硅石的分析,证实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仙人洞遗址有上、下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吊桶环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两处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类似栽培稻植硅石,根据碳14测年法测定,其遗存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0—前10000年。这说明,在距今14000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同时采集野生稻。距今14000年前的类似栽培稻植硅石,是世界上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

仙人洞遗址外景Ⓖ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

结合植硅石和花粉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仙人洞和吊桶环先民从采集野生稻到学会人工栽培水稻的漫长变化过程。由采集野生稻,到开始出现栽培稻时仍继续大量采集野生稻,两者比例随年代发生此长彼落的变化,直至栽培稻完全取代野生稻,经历时间达数千年之久。

值得强调的是,遗址中发掘的只是类似栽培稻而非谷物实物标本,说明稻谷的栽培并没有立即引发稻作农业的产生,在栽培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仙人洞人和吊桶环人的经济形态仍以狩猎、采集为主。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一世界性大课题,以及为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采集野生稻Ⓦ pm5sl7dBso5DtYYBjJFjjtaKm4v6j7Ab2k6SfFuMOijDoXfl5/CA7bs3Osb1m4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