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256—前251年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中国农业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直到今天,都是在与洪、涝、旱、碱、沙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水利,就没有农业,这和古代欧洲的农业“决定于天气的好坏”截然不同。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地处岷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

岷江自四川北部高山急流而下,流到今都江堰市一带时,地势突然平坦,水势骤减,泥沙淤积河床,每当夏季雪水消融,流量骤增,使靠近岷江正流的成都平原经常发生水灾,因此开发成都平原必须治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秦昭王任用李冰为蜀郡守,希望解决岷江经常泛滥的水患问题。

李冰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学家,通晓天文地理,精通治水。他经过实地调查,设计了完备的工程结构,发动当地人民修建了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防洪、排灌和运输等多种问题。直至今日,这项水利工程还在发挥它良好的效益。

都江堰的修建有着完善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其枢纽工程主要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组成。

都江堰Ⓖ

都江鱼嘴又叫分水鱼嘴,是修建在岷江中的大堰,形似鱼嘴,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农田。都江鱼嘴是用江中卵石装进竹笼修筑起来的。这个分水建筑物的地点,选在岷江由山谷急流进入平原河槽的峡口上,这里水流较易控制,施工比较容易,同时自峡口以下进入平原地区,地势逐渐向东南降低,有利于分水引流和自流灌溉。这个鱼嘴基址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动,说明了其选点的正确和合理。

飞沙堰是同内金刚堤下端衔接的内江溢洪排沙关键工程。内江的水通常从宝瓶口流泄,但水量大时,宝瓶口起天然节制作用,不使洪水危害下游的成都平原农田,飞沙堰作为宽广的溢洪道,使过量的水漫过堰顶,泄回外江,并把洪水挟带而来的泥沙卵石排到外江,兼具溢洪和排沙双重作用,故名“飞沙”。

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和引流灌溉的咽喉工程,是人工凿断玉垒山岩石而辟出的一个进水口,因其形如瓶口而得名。宝瓶口是利用狭窄的通道来控制洪水和泥沙的,故具有天然节制闸的作用。进水的多少,则是通过都江鱼嘴处内江口的“杩槎”来控制的。

这样都江堰主要通过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者的配合使用,调整流量,达到少雨年份不缺水,大水年份不成灾的效果。

除以上三项主要工程外,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百丈堤、金刚堤、人字堤等,它们都起到约束和导引内江水进入宝瓶口的作用,以利于下流农田的灌溉。

都江鱼嘴Ⓞ

宝瓶口和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李冰还注意组织一年一度的岁修。他提出的岁修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意思就是挖泥沙要深一些,而堰顶筑得不可以太高。后人把这六个字刻在为纪念李冰而修的庙的石壁上。

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渠系密布,灌区辽阔,溉田万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巴蜀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秦汉之后,经过历代不断整修、完善,都江堰的功能日益增强。两千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作用,使成都平原发展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本身更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杩槎杩槎是一种临时性的截流建筑物。以圆木构成三脚架 9tv0ILaWBfDOof5G95peCoqV3Fz1JzyxdejIv6Ia/R5+3z6wcIOBqEVEDrj8N3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