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476—前221年
黄河流域开始形成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

为应对严重土壤退化问题,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专程来中国考察农业。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农民用一英亩(约4047平方米)土地养活了一家人,而同样地块在当时的美国只能养活一只鸡。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采用的就是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精耕细作不是指单项技术措施,而是指综合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的基础即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是农业技术的基础。扩大农用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两条途径。随着人口的增加,中国历代都在扩大耕地面积和农用地范围,但至迟从战国时候起,已把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从先秦诸子到贾思勰、陈旉,到明清时代的农学家,无不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无不反对粗放经营、广种薄收。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量,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耕细作技术,使中国传统农业的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农业的最高水平。

从春秋中期开始,中国开始步入铁器时代,奴隶社会也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6—前221年),黄河流域已经普遍使用铁犁和牛耕,开始出现连年种植,轮作复种也已萌芽,出现深耕熟耰、深耕疾耰、深耕易耨的耕作技术,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开始形成。

耕作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西周时代的休闲制逐步向连种制过渡,大抵春秋时代是休闲制与连种制并行,到战国时代连种制已占主导地位了。

神农教民耕作Ⓦ

耕地连年种植,并不等于每年都种同一作物。战国时期,为了调节地力,防止病虫害,人们开始实行轮作制。《吕氏春秋·任地》指出,在深耕细作,消灭杂草和虫害的前提下,可达到“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即实行禾麦轮作。如果禾收割后种的是冬麦,而次年冬麦收获后再种一茬庄稼,就是两年三熟的复种制。目前一般认为,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在土地连种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复种,但可能还未普遍实行。

这一时期,土壤耕作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着重提倡深耕熟耰、深耕疾耰、深耕易耨,形成了耕耨结合的耕作体系。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为深耕准备了条件,而人们在农业实践中对深耕作用的认识也大大加深了。《吕氏春秋·任地》记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这段话,前两句讲深度要求,即要求耕到地里有湿土的地方;后四句讲深耕的作用,即既能防止杂草的滋生,又能避免虫害,同时对当年和下一年庄稼的良好生长都有作用。这种认识是相当科学的。

正在农田里除草的农民Ⓨ

“耰”原是一种农活名“劳”,其最初的含意是覆种;由于覆种要碎土、盖平,又兼有碎土、平地之意。所谓“疾耰”,是要求在耕播后迅速及时地碎土覆种。所谓“熟耰”就是细致地碎土,均匀地覆种。黄河流域是一个春旱多风的地区,春季不但雨量稀少,且因风多,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耕地播种以后,如果不立即覆种,将地整好,就会造成跑墒。因此,在耕播之后就要“疾耰”、“熟耰”,以利出苗。可见“疾耰”和“熟耰”是抗旱保墒整地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从早期的粗放耕作向以耕、耙、耢为中心的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过渡的环节之一。

中耕除草,古代称之为耨或耘,西周时代已是重要农事活动。“易耨”的“易”,是疾速的意思。耘耨之所以要求快速,是因为要赶在杂草蔓延以前把它扑灭,同时也因为及时中耕有防旱保墒作用。

中国对有机肥的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这一时期栽培技术方面的进步还表现在对农时的重视、实施多粪肥田及良种选育和害虫防治等,使得当时的黄河流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与单位面积产量,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攻方向,也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总目标,但中国传统农业所追求的高度的土地利用率和单产水平,并非一时性的掠夺措施,而是着眼于长久性的永续利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注意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培养地力,并形成传统。战国时期即已出现了农田施肥的明确记载,反映出当时黄河流域农田施肥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此外,菽(大豆)在战国时代已和粟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大豆的根瘤有肥地作用,它的广泛种植并参与禾谷类轮作,有利于在连种条件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总之,高度用地与积极养地相结合,以获得持续的、不断增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中国传统农业区别于西欧中世纪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农业化学创始人、德国的李比希认为,中国对有机肥的利用是无与伦比的创造,并将中国农业视为“合理农业的典范”。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土地连续耕种了几千年,不仅没有出现土壤退化的现象,反而越种越肥沃。 ayiLpa/3uuTPlcRDSo2bCL3MySJlXiEWqs2RpSg3pjVqjI6n9RseJal83MOQSH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