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星象、物候、历法相结合确定农时

农时是适合耕田、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的时节,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农作物萌发、生长、开花、结实、成熟等,与时节有一定的对应,把握这种节律,是农业丰收的基本保证。可以说,农时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总体安排和收成丰歉,因此中国的先民很早就特别注意把握农时,强调在农业生产中要“不违农时”。

所谓不违农时,关键在于把握作物适宜的播种期和收获期。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中国西周时期的人们已掌握用土圭测日影定季节和求一个回归年长度的技术,将星象、物候、历法结合起来作为确定农时的依据。

西周时期的历法主要见于《诗经》和《尚书》。《诗经》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全部名称。由于岁差的缘故,季节和恒星位置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用土圭观察太阳圭影在日中时的高度变化,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的本质。《尚书·尧典》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描述,实际上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的概念,后来演变成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用以指导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内的气候变化,将一年等分为二十四段气候区间,每一等分区间分别为一个节气。为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即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一)》邮票Ⓞ

二十四节气石雕Ⓨ

据《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即“四立”已经出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说明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已趋于完善,被作为指示时宜的重要指标,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东汉《四民月令》中的农事是按月令编排的,已全面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了。这说明,二十四节气的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能确切地反映一年中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有利于农业生产上的适时耕作、播种、收获和贮藏,而且在任何年份里季节性生产活动的节气是固定的,所以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利用物候指示农时有悠久的历史。在二十四节气出现后,人们又在上古物候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四节气归纳整理成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始见于《逸周书·时训解》。它以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以候为表征,指导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农时的掌握更为准确。 6mKxULcAwZP61kvxcYtwn6xb2aQ6DILVhNNqfKdIUUiYEPzP+PApnhYzQRobID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