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物候历《夏小正》出现

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与气候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有一定关系,于是很早便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

物候历又称自然历,是以自然界中生物和非生物的物候现象为指标来表示一年中季节来临早迟的一种日历。中国是世界上编制和应用物候历最早的国家,3000年前的《夏小正》一书,即为记载物候、气象、天文、农事、政事的物候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书只有四百多字,文辞古朴简练,大多数是两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虽然用字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它以夏历一年12个月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候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书中记录的物候共有60条之多,其中属于动物的物候37条,植物的物候18条,非生物的物候5条,涉及11种兽类,12种鸟类,11种虫类,4种鱼类,12种草本植物,6种木本植物以及风、雨、旱、冻等气象现象,种类繁多,范围广泛,这是长期大量观察的积累。每月一般都用三五个物候来表示,多的达到7个,提供多方面的物候知识以把握农时。

从《夏小正》的内容不难看出,远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物候观察内容已很丰富。植物方面,对草本、木本都进行了观察;动物方面,凡鸟、兽、家禽和鱼类生活都已注意到了。

据考证,《夏小正》的经文成书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际,最迟也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时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其内容则保留了许多夏代的东西,为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小正》的“传”则是战国时候所作。

候鸟迁飞、草木荣枯、花开花落等都是物候现象 ZrVfvW9ZfEFc8iUm8tx8cTrjZ+S5LU6f/yGfA54/71/FUEaJTr9Ogvlr6OWwk0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