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18世纪
汉穆拉比兴修水利,开凿运河

在阿拉伯半岛上曾经有一个后来灭亡了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它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这两条河流为古巴比伦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这里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古巴比伦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公元前1894年,亚摩利人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南部,以巴比伦城(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为中心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其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经过35年的大规模征战,最终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统治势力横贯从波斯湾到巴比伦的广大区域,为古巴比伦王国的极盛时期。

两河流域的统一,对于失修的灌溉系统的重建与灌溉网的扩建是有利的。据记载,汉穆拉比极为重视水利建设,他在位时期,曾下令开凿河渠,兴建灌溉网,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使灌溉系统有了扩大和改善。这一工程在当时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也大大方便了帝国的交通。汉穆拉比开凿渠道、兴修水利的政策,对于加强其统治地位,促进巴比伦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大作用,在古代东方灌溉业上占有显要地位。

巴比伦遗址远眺Ⓦ

17世纪欧洲人所描绘的巴比伦想象图Ⓦ

汉穆拉比在统治之初,就继承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各邦的法律,并结合当时当地的习惯法汇编成一部法典——《汉穆拉比法典》。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在当时究竟有多少种文本流传,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今天所能见到的版本是法国考古学家于1901年发现的。该法典全文用阿卡德语写成,共3500行,刻在一根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现存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石柱法”。石柱上端是一幅精致的浮雕,内容为汉穆拉比国王从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手中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杖的图像,浮雕以下刻有16栏文字,石柱背面接着刻有28栏文字,这些文字的内容就是《汉穆拉比法典》。

摄于1932年的巴比伦遗址Ⓦ

巴别塔想象图Ⓦ

法典在结构上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282条,这是法典的主体部分,序言和结语则申明了国王在奴隶制国家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阐述了奴隶制法典的立法指导思想。整个法典结构严谨,文字优美,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为我们勾画出公元前18世纪前后古巴比伦的政治、经济与阶级结构等方面的概貌,是一部研究古代东方史的珍贵史料。

刻在石柱上

法典内容广泛,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经济有关,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其中有些条文与水利有关,可以看出国家对兴修水利十分关心,如从法典序言的内容可知,汉穆拉比在位的第八、九、二十四、三十三年是兴修水利或开凿运河之年。当时巴比伦人也经常开渠引水,有时还出现因开渠而淹没邻居田地的纠纷,因此法典规定,如某自由民引水灌溉时,不慎淹没了别人的田地,则必须按面积作出适当赔偿。法典也提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也作了具体规定。 0N5l0iNmmVP05nYnYU0HSqEkp6Od/rDvmuOpp379L2nxXfh3mrcZVcOyKj/n/z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