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3400年
埃及用尼罗河洪水放淤灌溉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没有尼罗河水的灌溉,埃及文明可能只会昙花一现。

人类从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结网而渔,抱瓮灌园,就开始了供水、防洪、航运、水产、灌溉等水利活动,以至发展到现代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灌溉与排水这一古老工程技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纵观世界纷繁而漫长的水利历史,我们发现,四大文明古国都是有名的善用水利资源的国家,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水利都从引洪灌溉开始。

人们熟知的“灌溉”,是向作物提供天然降水所不能满足的水量,对耕地进行控制性供水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尼罗河采用的“淤灌”,则是引用高含沙水流,淤填低洼荒地,或对低产土地进行的灌溉。约公元前3400年,埃及人已掌握了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的规律,开始沿尼罗河谷地引洪漫灌,发展农业,使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从世界范围来说,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灌溉工程,就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古埃及的美尼斯王朝修建在孟菲斯城附近,截引尼罗河洪水的淤灌工程。那么尼罗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为什么数千年前的埃及人要用尼罗河洪水放淤灌溉呢?

尼罗河古地图Ⓦ

埃及地处非洲东北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撒哈拉沙漠东部。全国除北部地中海沿岸每年有50—200毫米的降水量外,其余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均在30毫米以下。埃及自建立古文明以后,就以古城孟菲斯为界,分为上埃及(南部)和下埃及(北部)两部分。埃及领土的绝大部分是沙漠,沙漠占全部土地面积的96%,有人居住的土地只占全部面积的4%。古代埃及人集中居住在上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下埃及开阔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埃及全境只有一条河流——尼罗河,它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自南向北贯穿埃及,最后注入地中海。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是“大河”的意思。它源自非洲中部的布隆迪高地,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由两条著名的支流组成,即源于塔纳湖的青尼罗河和源于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青尼罗河的上游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多瀑布、急流和峡谷,洪水期在7—9月,枯水期在4—5月,全年流量极不稳定;白尼罗河的上游临近终年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全年河水水量变化很小。

横跨尼罗河的开罗Ⓦ

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每年7月,由于接受源自非洲中部的丰富降雨,尼罗河水位升高并溢出河床,流向河谷,到9月、10月泛滥达到高潮时,整个河谷都淹没在水中。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对此情景的描绘是:“除了人们的居住地——那些坐落在自然形成的山丘与人为的高地上,规模可观的城市和村庄之外,整个国家都淹没在河水之中,成为一个广大的湖泊,远远望去,那些城市和村庄都像是湖中的岛屿一般。”河水退后,留下了一层淤泥,这些淤泥富含磷酸盐和腐殖质,是农作物生长的沃土。这种肥沃的薄层淤泥缓慢而有规律的淤积现象,以一年为周期,长期延续不绝,对增强和保持耕地肥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更不可忽视的是,通过淤田蓄水可以淋洗土壤盐分,对土壤进行脱盐,保证了土地的持久肥力。

尼罗河一景Ⓦ

尼罗河为埃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泥沙淤积之害,古今中外教训很多。在自然因素中,固有的盐碱侵蚀和洪水漫灌,都使河流两岸民众深受其害。而即使是挡住上游来的洪水也会导致沟渠定期要清淤,农民要付出繁重的劳役。于是当时的统治者面对治水的被动局面采取了拦河淤灌的方法,形成了最早的水利建设思路。

有关的文献史料和许多贵族坟墓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壁画都表明,古埃及的农民和奴隶在每年泛滥期过后开始整土,趁土地松软着手播种,有时甚至赶来成群的猪羊代替人工将种子踩入田中,此后只须施行一定的田间管理,即可保证丰收的年成。收获之后,随之而来的几个月的干旱,又使水涝和土壤盐碱化得以避免。

古代埃及的劳动人民利用尼罗河的水文特性和两岸肥沃的土地发展耕种,栽培了小麦、大麦、亚麻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埃及文化,使尼罗河下游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因此,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比喻为哺育、滋养自己的伟大母亲。 f50TFjHtcF8CDGFMnbGxhmQ75GSCDuPiO9kx5dVrpwGn33tNSGQ4w+niy7hL326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