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5000年
河姆渡出现较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

1973年,一个巨大的史前部落遗迹在中国南方的余姚河姆渡重见天日。数不清的穿越千年的物证告诉世人,7000多年以前,这里已经有人在大量种植稻谷、驯养家畜、营造房屋、雕琢器物,过着丰富多彩的史前农耕生活。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是一处年代古老、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在史前时期这里生活着一支原始部落。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是当地群众修建排涝工程时无意中发现的。经过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两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现在世人面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由于该遗址是周边同一类型、同一年代的遗址中最早发现的,因而这一类型的遗址所代表的史前文化被统称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其中,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两次考古发掘合计揭露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在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范围内发现大量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谷壳、茎叶等混杂的堆积最厚处超过1米,其中约有四分之一为稻谷和谷壳,换算成稻谷当在120吨以上。稻谷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所罕见的。经鉴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主要属于籼稻种晚稻型水稻,但也有粳稻和中间类型。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的生产工具,如骨耜和木铲等,说明早至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有较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及使用示意图Ⓒ

河姆渡木构件榫卯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还表明,河姆渡先民已使用磨制石器,能够生产黑陶,纺纱织布,挖凿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的农具以大量使用骨器为特点,仅第四层就拥有170余件骨耜和骨镰刀,数量超过同时期的石器及其他质地的工具,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独一无二的景观。河姆渡遗址的骨耜大部分采用水牛和鹿的肩胛骨制成,基本保持了肩胛骨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与石质工具相比较,骨耜更接近于一种专业化的农具,并与遗址所处沼泽边缘土壤松软湿润的耕作环境相适应。

干栏式建筑至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正是在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河姆渡先民因地制宜创建了用榫卯结构连接起来的木构干栏式建筑,其木构件和榫卯接合方法成为后来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之祖。干栏式建筑是一种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环境的典型建筑,它以桩木、地梁和地板,架构成高于地面的建筑基座,再在其上部立柱架梁,用席类材料围墙盖顶建成房屋,具有较好的通风、防潮功能,还可以防御猛兽虫蛇的侵害,至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实例,标志着此时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木构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为后世木构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建筑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河姆渡遗址因而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稻谷的大量发现,确认了河姆渡稻作农业在河姆渡先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长江下游是稻作农业起源中心地之一,是粳、籼稻初始起源地之一。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基础上形成的稻作农业,是河姆渡先民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伟大贡献。 I1gR0jXQEXoES5d89n+3+wK+TZLDKA/LCnwzyf92417upZTWtFSdPdFDWfs/PE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