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公元前1500年

《梨俱吠陀》始载医药知识

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印度各族人民创造并传承了传统的医药文化。

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中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吠陀》。在梵文中,“吠陀”的意思是“求知或知识”。吠陀是表现印度宗教初期最古老的文字作品,主要阐述宗教和生命哲学,也包含一些医药知识。

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卷《吠陀本集》经:《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它们开始是口头流传,后来才被集录成文,写在棕榈叶或树皮上,世代传承。《梨俱吠陀》大约于公元前1500—前900年间陆续写成,是四卷吠陀中最早的作品,也是印度医学的起源,其中提到伤口和蛇咬伤的治疗、如何取出箭头及截肢术、许多药用植物等,并提及麻风病、结核病、外伤等。第四卷《阿闼婆吠陀》著于公元前7世纪,记载了77种病名和创伤、蛇、毒虫的病例,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草药,并提到妇人病和保健术,此外还记载了兽医学及解剖学的内容。《吠陀》记载了不少古印度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论述了僧侣医生和世俗医生,在印度传统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梨俱吠陀

后续吠陀的著作有《阿输吠陀》,讲述了健康、医疗和生命学等,提出关于疾病的三体液学说(指气、胆、痰三种因素,三者必须均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其体液太过或不足,平衡即被破坏,疾病由此产生)。《吠陀》是印度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T5UxG2Du60Be6VtJPCiQTvXSARI7ZNklHHD7Mu0/CsV8U8Z7KTjFRpQdpMSC98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