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18世纪
预成论与渐成论相抗衡

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在17—18世纪,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预成论和渐成论两种观点,彼此争论不休。

预成论认为,生命在形成之初,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全套器官和组织,只是它非常微小,生命的发生只是微型生命不断长大而已,是个量变的过程。渐成论则认为,生物的组织、器官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来未分化的物质发展变化形成的,生命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逐渐地发生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发育演变,产生着质的变化。

预成论提出的时候,生命科学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列文虎克发现了人和动物精液中活动着的精子。由于当时显微镜还比较粗糙,观察不够精细,加上当时受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影响,列文虎克认为他观察到的精子有的像男孩,有的像女孩。像男孩的精子长大,就成为男孩;像女孩的精子长大,就成为女孩。这种预成论称为精源论,就是说,精子中含有已经成形的微型个体,它长大后就发育成这种生物的个体。荷兰学者哈尔措克则把精子描绘成大头、弓身、抱膝的小人,认为它在子宫中长大。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皮基也是预成论者。但他主张卵源论,认为个体的发育是卵子的长大,精子的作用只是刺激卵子的成长。

精子“小人”Ⓟ

鸡蛋中没有预先成形的小鸡Ⓨ

渐成论一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沃尔夫。他仔细研究了鸡的发育,认为未孵化前,鸡卵中充满不定形的液体,并没有预先成形的小鸡,在孵化过程中,蛋内物质逐渐分化演变,形成血管、内脏、翅膀和脚等各种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小鸡。

随着人们对生物发育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渐成论在与预成论的争论中逐渐站稳了脚跟。 bgpOidOwdsyQpsueH24DRoOjJH/ujOgA3WyQDmBSOEdQR3HZbPGrhXWe/p8Xom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