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18世纪
机械论与活力论相抗衡

生命会成长、能繁殖,有的生命会有感觉、会运动,人类还会思考。生命的这些品质究竟是如何来的,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在17—18世纪,有两种不同的学说,它们互相对立。一种学说叫活力论,另一种学说叫机械论。

活力论又名生机论或生命力论,它主张有某种特殊的、非物质的因素支配生物体的活动。这种学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生物体内隐藏着灵魂,不同的灵魂决定生物体不同的机能和结构。植物灵魂使植物只有营养和繁殖的功能,动物灵魂还具有感觉的功能,人类除了这两种灵魂外,还有一种理性的灵魂,因此人能思考。灵魂使生物具有目的性。例如,植物灵魂使植物的根伸向大地,使枝叶伸向阳光。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活力论有了多种形式,它们都用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说明各种生命现象。活力论把生命运动看作是由凌驾于生命物质之上的力量引起的,否定生命的物质性。

机械论是近代工业革命后的产物,是用机械的观点看待生命现象,把生命运动理解或归结为机械运动。例如霍布斯认为,人的心脏就如钟表上的发条,神经和关节就如机器上的油丝和齿轮。机械论一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科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儿,他认为,生命只是一部机器,肉体和灵魂是分开的,肉体决定灵魂,生理的机能含有心理活动的基础。他认为人的情感和思维也是有物质基础的,那就是大脑中的松果体。

机械论含有合理的成分,它强调了生物的物质属性。它在与活力论的论争中,推动了对生物认识的发展。但是,这种理论也有片面性,带有机械唯物论的色彩。 J3ZGgjRjw5giv45KKMB77ObselOBIMybjP1ycsk+sKPU56fyUVirsFem6yASuO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