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世纪末

岩石水成说与火成说之争

18世纪下半叶,通过野外考察,地质学家在诸多方面已取得很多进展,但地层层序与岩石成因问题仍是一个谜。

维尔纳Ⓦ

1787年,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出版了一部仅有28页的著作《岩层的简明分类和描述》。他认为,在地球生成的初期,地球表面被原始海洋所覆盖,溶解在其中的矿物通过结晶逐渐形成岩层。后来,在外力作用下大洋洋面下降,水下高地露出形成陆地。他设想,位于地层层序下部的花岗岩、玄武岩等各种结晶岩石是深水沉积物,灰岩和砂岩是浅水沉积物,砂、砾和泥炭之类则是陆地沉积物。维尔纳还认为这个层序适用于全球。

维尔纳自1775年起就在弗赖贝格矿业学院(今弗赖贝格工业大学)任教,讲授采矿和矿物学。作为一名教师,他机智善辩,口若悬河,颇受学生拥戴,声誉遍布欧洲。由于他的威望,弗赖贝格矿业学院很快成为当时欧洲的一所名校,大批学生从各地蜂拥而来,跟随他学习。学生们大力宣传维尔纳的学说,从而形成了“水成学派”。

然而,半路出家的英国地质学家赫顿却对此不以为然。赫顿早年曾先后学习法律、化学、医学和农学,1768年放弃农学,转而从事地质学的研究。1785年,他曾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论文,提出“均变说”。他认为,现代地质过程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以同样方式发生过,并且基本上有相同的强度。由于该文实证不多,此后赫顿致力于野外地质考察和资料搜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在1788年发表论文《地球的理论》。

赫顿Ⓦ

赫顿在1795年又以专著形式出版了《地球的理论》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在地表看到的岩石是一系列地质变化的结果,由于内力作用,某些地区可能上升,然后遭受侵蚀;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下降,成为沉积物淤积的盆地。花岗岩等岩石不可能是在水里产生的,而是与地下的岩浆作用有关,是由高温的岩浆冷却结晶而成。

岩石的循环Ⓒ

这个学说震惊了地质界,赫顿因此成为火成说的代言人,与水成论者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刚开始,由于赫顿的观点有悖于传统宗教观念,所以水成说占据上风。在争论过程中,各派都倾向于用各自观察到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地质理论。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中,这两个学派在附近的火山脚下,对那里的地层结构成因展开了激烈的现场辩论。由于两派都各持己见,导致双方互相攻击和谩骂,最后竟互动拳脚,演出了科学史上少有的科学家用武力来解决学术问题的闹剧。

反映“水火之争”的漫画Ⓟ

“水成派”与“火成派”一直争论了几十年。但随着火成说不断得到观察和实验的证实、补充,人们转而开始支持火成说。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吸收并发展了赫顿的“均变说”思想,出版《地质学原理》一书,正式提出了均变论。在书中,他根据成因将岩石分为水成岩类、火山岩类、深成岩类、变质岩类,到这时“水火之争”才平息了下来。应该说,赫顿对陆地形成、消失和再生的观点,最终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为现代地质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现代地质学将岩石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由岩浆冷却形成的火成岩,如花岗岩;一类是由母岩风化产物及有机物等经流水或冰川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如石灰岩;一类是由于某种岩石经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如大理石。 6EAAh0UJtjcfK+7LTPwb8sDf3TUSrCWkA5jR9ONYBLyEYZUwtdqyC6AkNCV8yS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