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05—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

明代初年,国势强盛。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朱棣登上皇位后,决定派船队出海远航,以宣扬国威,并让海外各国都来朝贡。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命太监郑和率领由240多艘海船、270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郑和奉旨率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海,远航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西洋”即今文莱以西的海域,包括中国南海及印度洋。

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早年入宫,“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深受朱棣信赖。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到达今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岸的许多地方,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今柬埔寨境内)、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暹(xiān)罗(泰国古称)、榜葛剌(là)(今孟加拉)、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天方(古时指阿拉伯国家)、忽鲁谟斯(今伊朗东南部地区)、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后一次下西洋,在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印度古里时,郑和因病在船上去世。

明代末年编撰的大型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中,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郑和航海图》,详细描述了船队航行的方向、沿途国家和港口的位置、航程距离以及航道途经的暗礁和浅滩等,仅地名就有500余处,大多为外域地名。图上所记的航行线路等与明代《前闻记》中所记载的郑和末次下西洋的内容相合,可见它极可能是郑和船队最后一次下西洋所用的航海图。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远航穿越印度洋,开创了中国古代海上远航的新纪录。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当时较为发达的造船技术以及罗盘、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

郑和远航的随行人员还编撰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这些书的作者以亲身经历,记述了所经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形、风物等,大大拓展了国人的地理视野,保留下许多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古代文献资料。但由于明代自1368年建立后就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所以民间的海上贸易并没有随之发展起来。

郑和下西洋航线示意图Ⓞ +v2Ul/wPiDA2EyD+wyTg98EMcE8BlfkxNZ8iAdypjjTtJmNoH3MO65AWjLRFvB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