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元6世纪

郦道元编撰《水经注》

中国古代方志一般都以当时的行政分区为目录进行编撰,但也有例外,有的方志便以自然山川为纲,6世纪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编撰的《水经注》就是这样一本特殊的地理著作。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zhuó)县(今天河北省涿州市)人。郦道元出身于官宦家庭,成年后长期担任北魏中央和地方官吏。他自幼便对地理书籍和山川名胜极有兴趣,步入仕途后,利用为官的机会,对所到之处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这一过程中,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要么体系不够周全,要么内容过于简略,大多不能令人满意。其中,《水经》这本书还算比较有条理,但又缺少很多解释和说明的内容。于是,郦道元决定为《水经》作注,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水经注》。历史上,还有东晋郭璞也曾为《水经》作注,但只有郦道元的注本流传至今。

《水经》大约成书于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专著。但书中仅记载水道137条,内容过于简略。郦道元的《水经注》共记载水道1252条,30余万字,内容近10倍于原文,实际上应该算是一部重新编撰的著作。《水经注》中,每条河流均记载发源地、流经地区、河道特征,以及沿岸植被、物产、交通、历史遗迹等信息,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这里,我们以郦道元家乡附近的圣水为例,认识《水经注》的科学价值。

圣水是北魏时期幽州境内的一条河流,距郦道元的家乡涿县很近,流经地主要位于今天北京市房山区和大兴区。由于千百年来河道变迁,这条河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水经》原文第一句“圣水出上谷”,只有区区5个字,郦道元却用240个字对它进行了解释。

《水经注》内页Ⓞ

注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圣水发源地上谷郡的建置情况,然后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河流流经地区的地质状况,如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文中还记述了一则故事,说曾有一个名为惠弥的僧人,举着火把入洞探险,走了3里远,发现洞穴一分为二,深不可测。今天北京房山区有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公园中的一处景点名为石花洞,是北方著名的溶洞。《水经注》中的这段记载指的是不是石花洞已不可考,但无疑是一处喀斯特景观。注文中还提到洞穴中生长着一种美味的白鱼,这实际上是洞穴中生活的盲鱼。盲鱼长期生活在没有光线的洞穴中,眼睛退化,身上的黑色素大量消失,身体呈半透明状。这段注文的最后还提到“其水伏流里余”,这也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景观,有时河流会流入地下洞穴,好像从地表消失一般,称为地下河。

《水经注》的这段注文,对圣水流经地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翔实生动的描述,其地学价值远非《水经》的5字原文可比。

郦道元故居前的雕像Ⓞ wXcS8WRjxf5luFvS5nFDV5fnGe7iJUfmMaFrXnatogMU8bQlo7cEn+xpq+K/mCd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