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元3世纪

裴秀提出地图绘制的“制图六体”

中国古代,地图虽然很早就已出现,但直到公元3世纪,才由地图学家裴秀提出一整套科学的制图原则。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他出身于河东士族世家,从小就有名声。三国曹魏时期出仕,依附大将军曹爽。曹爽被杀后,裴秀投靠司马氏家族,是西晋政权建立的佐命功臣,位居尚书令、司空的高位。

司空是负责管理国家户籍、地图等资料的官员,因此裴秀在担任司空期间得以接触到不少前代地图。仔细研究后,裴秀发现这些地图与实际地域相比,只能说形状大致相似,准确度非常差,不能作为政府管理的依据。于是他绘制《禹贡地域图》18篇,作为晋代的国家地图。这一过程中,他总结出地图绘制的六项原则,后人称为“制图六体”。

裴秀Ⓢ

“六体”中,一曰“分率”,用以反映地理对象面积、长宽的比例,相当于今天地图的比例尺;二曰“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方位关系;三曰“道里”,用以确定地图上两地之间的距离;四曰“高下”,即地图对象间的相对高程;五曰“方邪”,即地面坡度起伏;六曰“迂直”,即道路的弯曲情况。

“分率”“准望”和“道里”也是现代地图制作中的三个基本要素,“高下”“方邪”和“迂直”则是绘制地图时的误差校正处理手段。“制图六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地图学正式步入规范化的时代。直到明朝末年西方制图技术传入中国前,“制图六体”一直是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基础。 eCjgymE9hxMRDb11TVaUDv+fLR5Chw0aHXm7KAO88sigqgOxHTqHG0YI5JmIrX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