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元2世纪

张衡制造候风地动仪

今天我们都知道,地震是由于地层相对运动,导致应力积累并最终释放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系统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古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不知道地层会发生运动,便将突然发生的地震现象看得非常神秘,认为是天神意志的反映。

张衡Ⓢ

汉代时,“天人感应”思想极为流行,认为上天与人间存在感应。宇宙由阴阳二气构成,人间的君主如果行为不当,就会导致宇宙阴阳失调,出现异常的天象、物兆或自然灾害,地震就属于这种异常现象。古人迫切希望掌握地震的更多信息,在当时一般通过身体感知和观察地面建筑、景物的破坏程度来研究地震。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记录地震的候风地动仪,从此人们对地震现象有了比较科学的监测手段。

张衡字平子,东汉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衡出身名门望族,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官职。虽然官居要职,但是张衡在历史上并不以政治人物著称,他在文学和科学上的贡献才是他永垂青史的真正原因。除了制造候风地动仪,张衡在天文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浑天说”宇宙观的代表人物。张衡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二京赋》《思玄赋》《四愁诗》等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

据《后汉书》记载,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以铜制成,外形似一只大酒樽。内部中央有一根都柱,都柱通过机关与器物外壁上的八条龙相连。每条龙的龙口中均衔一枚铜丸,龙首下各有一只蟾蜍,张口承丸。地震时,受地震波震动,内部机关触发,龙首张开,铜丸落入蟾蜍口中。可根据落丸龙首的位置,确定地震方位。由于《后汉书》的记载并不详尽,加之张衡所造之器早已无存,千百年来,候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始终无人知晓。近几十年来,不断有人尝试复原候风地动仪,并已取得一定成果。“直立杆原理”和“悬垂摆原理”就是今人推测的两种地动仪可能的工作方式。

一种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

“悬垂摆”模型工作原理Ⓢ

“直立杆”模型工作原理Ⓢ

“直立杆”模型中,中心都柱是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柱体,有八条通道通达八只龙首。控制龙口的机关分别卡在“八道”中部。地震发生后,受地震波推动,都柱倒向地震波方向。受都柱压迫,这一方向上的机关触发,杠杆转动,将龙口撬起,铜丸滑落。这种模型有一定缺陷:若都柱下端太粗,灵敏度不够;若都柱下端太细,灵敏度又会太高,而且尖端容易磨损。

“悬垂摆”模型中,都柱悬挂在地动仪内部中央,下方八条轨道汇聚成“米”字形。一只小球位于轨道汇聚点上,正好轻轻卡在都柱正下方。地震时,地动仪底座随地表轻微移动,悬挂的都柱因惯性作用保持不动,从而将小球拨向地震波方向。小球滑至轨道另一端,触碰竖杆,令龙口张开,珠落蟾口。这种复原模型工作稳定,可能更接近张衡地动仪的原貌。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监测仪器。据《后汉书》记载,有一次铜丸落下,众人皆无震感,数日后传来消息,方知陇西发生地震,可见候风地动仪具有相当的灵敏度。 lw0mrIZVAz2VMoNf/EASuI6Ihio6Afhs9bln+k3oKc16pnaPDExkc2po89YnEw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