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世纪中叶
玻意耳使用植物色素作为酸碱指示剂

中世纪,中国与欧洲的外贸来往使中国丝绸进入了欧洲。丝绸的引入促进了欧洲染色工艺的发展。在16世纪,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某些植物的汁液具有着色剂的功效,法国人已经用这些汁液来染丝织品。也有一些人观察到许多植物汁液在某种物质的作用下可改变颜色,例如有人观察到酸能使某些汁液转变成红色,而碱则能够把它们变成绿色和蓝色。但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人对酸和碱的概念下过确切的定义,所以这些酸和碱能够改变汁液颜色的化学现象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石蕊地衣Ⓞ

到17世纪,科学家真正开始阐述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区分和定义酸、碱、盐。17世纪中期,英国化学家玻意耳着迷于德国化学家格劳伯的制备酸碱盐的工作。当时,格劳伯已经由大量实验得出物质可分为酸、碱和盐,但不知如何鉴别它们。玻意耳了解法国染色匠让植物汁液变色的事,于是他最先开始用某种植物汁液(石蕊汁)进行酸的实验。他注意到,当把酸滴到盛有这种紫色汁液的瓶中时,汁液变红;同样,当他把碱与该紫色汁液反应时,汁液转变成蓝绿色。这个发现让玻意耳一下子明白了100多年前就已经为染色匠注意到的植物汁液变色的缘由。玻意耳通过大量实验归纳得出,所有的酸都能使蓝色植物汁液变红,而碱能使红色植物汁液变蓝。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某些物质不会引起植物汁液的颜色变化。玻意耳认为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中性”的盐。

玻意耳最先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最早发现了酸碱指示剂,开创了物质鉴别的方法。他还第一个引入并使用“化学分析”一词。后人把波意耳称为近代定性分析化学的奠基人。 0Mu/aIgstcBPUUS4zKspUGTAJPXng/62hxgnVa+Syj1AANbLGS0/UIW6gM0CMn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