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元前2世纪
中国发明造纸术

自文字产生以来,文字的载体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初古人将文字刻在骨片上、刻在竹简上、写在绢帛上,然而骨片、竹简、绢帛承载不了多少文字。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交流和保存的信息量也随之增大。在中国西汉年间,当时作为文字主要载体的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对文字载体改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造纸术应运而生。造纸术是制造纸张的化学工艺过程。你知道最初的造纸工艺吗?你知道最初的纸张吗?

1957年5月,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发现了一座不晚于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墓中竟然有麻质纤维纸的残片。根据墓葬的年代,可以推测这些纸比蔡伦改进造纸术还要早200多年,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专家们将它们定名为“灞桥纸”。灞桥纸纸色暗黄,经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为不规则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这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切断、蒸煮、舂捣和抄造等处理步骤。

灞桥纸Ⓞ

除灞桥发现的麻纸外,还有: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西汉古纸,它是最早被发现的古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1973年在甘肃省金塔县居延遗址中的肩水金关发现的两块麻纸,不晚于公元前52年;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延村出土的三张麻纸,是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的古纸;1979年在甘肃省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了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57年)的纸质地图残片。所有这些表明了中国造纸术产生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00年。

造纸的过程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绝非一人之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是,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尽管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无法普及。东汉的蔡伦在前人造纸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他认为使纸张为大家所接受的首要工作是挑选那些常见的、易得的原料。他首先使用树皮造纸。较麻类而言,树皮更丰富且易得,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脱胶、制浆的难度要比麻类大。为解决这个难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技术。他将西汉时期的石灰水制浆改为草木灰水制浆。由于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大大提高了纸浆的质量。

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对他的才能大加赞赏,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在公元8世纪还传到了中亚及阿拉伯一带,然后又逐渐传入欧洲。

经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艺是造纸技术的一次革命。由该工艺制成的书写用纸便于携带,且原料丰富、易得,为后世抄书、拓印和雕版印刷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古代造纸Ⓒ

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用甲骨、竹简和绢帛承载文字的历史,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发展。 BqypJy7IKL4L2A6pKn600OjvevcD4jwSzr10kt3EjtvFyLMzChJFZNUi1zKb8t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