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了解糖尿病

我国成了世界第一的“糖人国”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特点

目前中国的糖尿病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糖尿病大国。更可怕的是,中国的糖尿病现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看看我国糖尿病人的特点,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成年人有一半处于糖尿病前期或属高危人群,自己却并不知情

血糖不正常但还没发展到糖尿病的阶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血糖正常但有得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患病概率比普通人要高很多,如果对血糖情况不加干预,则极易得糖尿病,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后备军。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成年人中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50.1%,全国约有1.5亿的人是2型糖尿病的候选人。

专家特别叮嘱 了解世界糖尿病日

自1991年开始,每年的11月14日被定为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日的确定是为了让世界所有国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推动国际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开展。

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都有特定的宣传口号,1995年的口号是“减轻因为无知对糖尿病而付出的代价”,2014年的口号是“健康饮食与糖尿病”,2015年的口号是“健康生活与糖尿病”,2016年的口号是“共同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血糖

空腹血糖(FPG)≥7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2PG)≥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即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血糖(单位:毫摩尔/升)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尿糖只是

老人、儿童不妨将控制血糖的标准放宽

《2014年美国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出,有严重低血糖病史、儿童、糖尿病病史多年且伴有微血管并发症者,控糖不宜太严。我国专家则建议,老年人和儿童可将控制血糖的标准适当放宽。

老人血糖控制标准参考范围

儿童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参考范围

糖尿病的征兆

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了解糖尿病的征兆,从而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早防治。这里重点说一下糖尿病的典型征兆“三多一少”。

吃得多

多食指吃得多。由于大量尿糖流失,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使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食物摄入量倍增。

尿得多

多尿指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两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也就越多。

喝得多

多饮指喝水喝得多。由于多尿,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从而刺激神经中枢,出现烦渴多饮的现象,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

体重和体力下降

体重和体力下降,也有的人习惯表达为“消瘦”,但是不够精准。对于一个本来比较胖的人来说,突然体重开始明显下降,虽然还没达到消瘦的程度,但是往往已经得上糖尿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重下降的说法更准确。体力下降就是总感觉特别累,特别是腿特别累,甚至上个楼都明显感觉力不从心,回到家里也什么都不想干。

如果说多饮、多尿、多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话,那么体重和体力下降则是每一个糖尿病人都会有的症状,一定要加以重视。

“尿得多”和“喝得多”这二者的关系是,尿得多导致不得不喝得多,而不是喝得多不得不尿,有2/3的糖尿病患者有这两个症状。

糖友问:多尿和尿频是一回事儿吗?

专家答: 多尿和尿频是两回事儿,要分开。多尿主要指尿次多,比如你本来不起夜,现在每夜要起来一两次,再比如你本来一天尿10次,现在每天要尿12~14次。如果尿次多,每次尿量特别少,这是尿频,属于泌尿系统感染,与糖尿病无关。

糖尿病还有哪些蛛丝马迹

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上节说到的“三多一少”的症状,特别是2型糖尿病,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甚至完全无症状,需要通过体检或其他相关疾病的检查时才能被发现。以下是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要进行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根据199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分类方法,糖尿病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常在35岁前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症状特点: 患者往往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许多患者都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2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以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居多,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症状特点: 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较轻或者不典型,早期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较少出现酮症酸中毒现象。

妊娠糖尿病

主要人群: 该病多发生在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龄的孕妇中。

症状特点: 随着分娩的结束,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仍有近1/3的患者5~10年后会发生永久性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 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

症状特点: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对明确病因的糖尿病,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2型糖尿病分哪几个阶段

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分为3个阶段,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是如果及早预防,在第一、第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完全可以避免进入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

高危人群阶段: 指目前血糖正常但是得糖尿病的可能性非常大的人群,这类人群一定要重点预防。如果没有及时预防,血糖就会一定程度地升高,进入糖尿病前期阶段。

第二阶段

糖尿病前期: 出现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种情况,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第三阶段

临床糖尿病阶段: 进入糖尿病阶段后,病情就只能控制不能根治了,但预防并发症仍然是重要内容。

哪些人要格外警惕糖尿病

有些人虽然目前血糖值正常,但如果不及时进行饮食调理、体育锻炼等,是糖尿病最爱骚扰的几类人,归归类看看你在不在此行列。糖尿病重在预防,以下几类人群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0岁以上人群

即便血糖值正常也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父母、子女有糖尿病的要格外注意,糖尿病有遗传倾向。高血糖者:曾有过血糖高、尿糖阳性的人。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得了糖尿病,另一方也要注意,因为长期相似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极易导致相同的疾病发生。

孕期曾血糖升高或生了“大胖孩子”的孕期营养过于充足,导致体重增加过多、血糖升高,甚至生出8斤及以上孩子的女性,将来得糖尿病的几率非常高。

出生时体重不足五斤的孩子

低体重出生儿,将来得糖尿病的几率比较高。

代谢综合征患者

代谢综合征是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发生率、高尿白蛋白、高胰岛素抵抗这9个“高”的统称。一个人如果同时具备其中的3个或3个以上,就是代谢综合征了。代谢综合征患者即便血糖不高也有极大的风险罹患糖尿病。

肥胖者

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肥胖。这类人群比正常体重者患糖尿病的几率要高,要注意控制体重。

苹果型肥胖

梨型肥胖

“苹果型”肥胖,脂肪多囤积在腰腹部,特别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等。“梨型”肥胖者如不加以控制,也会转变成“苹果型”肥胖。

专家特别叮嘱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以便进行早期防治。

遏制糖尿病,需从“糖尿病前期”着手

提起糖尿病,人们可能马上就会想到“终身服药”“不治之症”等可怕又无奈的词语。事实的真相是: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遏制糖尿病,须从“糖尿病前期”着手。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在糖尿病确诊之前,有一个阶段容易被人们忽略,这就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以往称为“糖耐量减退或低减”,IGT)两种情况。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前都要经过糖耐量受损(IGT)阶段。而这个阶段是糖尿病唯一可逆的阶段。但恰恰在这个阶段,由于患者重视不足,导致错过了糖尿病逆转的黄金时期,最终使糖尿病成为不治之症。

IFG/IGT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怎么遏制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发展的基础治疗。如果生活方式干预之后,血糖依旧控制不好,应该予以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 一是控制饮食,二是适当运动。

药物干预: 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阻止其向糖尿病发展时,应予以必要的药物治疗。目前,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被推荐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理想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空腹血糖升高的人可适度服用二甲双胍,餐后血糖高的人可选择阿卡波糖。

如果不重视起来,及时改变生活习惯,这些糖尿病候选人将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高达30%。因此,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和糖尿病做斗争!

糖尿病人要高度警惕并发症

糖尿病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10年后,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控制并发症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必须要做的,因为它的危害比糖尿病本身严重得多,它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眼部病变

双眼视力下降,严重时可致失明。早期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最好的防治办法是定期查眼底。

神经系统病变

症状主要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病变、精神障碍等,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此病变。

足部病变

糖尿病足是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感觉丧失、疼痛、溃疡,严重者可致截肢。

脑血管系统病变

脑血管病变主要包括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卒中等。

心血管系统病变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很高,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是造成肾衰竭的主要原因。

外周血管系统病变

表现为下肢血管病变,出现四肢发冷,行走时四肢胀痛的现象。

饮食治疗是每个糖尿病人都要终身进行的

科学的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管属于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病情轻重,都需要终身注重控制饮食。饮食控制包括控制总热量、合理配餐、少量多餐、粗细搭配、清淡少盐等,目的是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同时控制血压、血脂,纠正代谢紊乱,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吃什么吃多少,一看就知道

所谓平衡膳食是指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膳食,这种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不仅全面,而且膳食的供给和人体的需要也保持平衡,既不过剩也不欠缺,并能照顾到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及各种特殊情况。平衡膳食是辅助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如何才能使膳食多样化、营养合理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都为我们总结好了。膳食宝塔共分5层,包含每天应摄入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利用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结构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蛋白质,优质的占一半

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克左右,其中至少应有1/2的优质蛋白质。

每天的盐控制在6克以内

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合并高血压患者和合并肾病患者不宜超过3克。如病情加重则限制更严,每日进盐量不应超过1克。

多吃好脂肪,拒绝坏脂肪

糖尿病患者的脂肪摄入量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而定,一般1天需要量=标准体重(千克)×(0.6~1.0)(克)。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1∶1∶1为宜。血胆固醇过高或血脂异常患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200毫克。

运动是非药物疗法的又一制胜关键

运动是控制糖尿病症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其治疗原理在于运动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胰岛素消耗减少,从而提高疗效。同时运动还可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减少并发症。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运动产生的体重降低效应常常伴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其降低空腹血糖作用与二甲双胍(降糖药)类似,可以使血糖降低1.5~2毫摩尔/升,餐后血糖常常可以降低超过3毫摩尔/升,其作用强于二甲双胍。这说明运动是降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运动的效果立刻显现

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通常有氧运动对正常人的血压影响较小,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则影响较大。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1毫米汞柱和6毫米汞柱。长期坚持能全面改善健康状况,而且有利于体重控制,这样又促进了血压的下降,因而步入良性循环。高血压与糖尿病互为促发的因素,血压控制好,有利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运动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预防大血管病变有着确定的效果。2011年,世界糖尿病联盟(亚太区)会议指出,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延长寿命12~14年,与这方面的作用很有关系。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

使心情愉悦、放松

运动不仅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运动后还会觉得心情愉悦、情绪放松。可以说运动是使人减轻压抑、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天然药物”。糖尿病患者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可以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能反应血糖控制好坏

空腹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

空腹血糖(FPG)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通过早餐前采的血样所检定的血糖值。空腹血糖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映胰岛B细胞的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为了解胰岛素的基础功能,判断病情的变化,以及前一天晚间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应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应在早晨6~8点抽血检测,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升。但要注意,凌晨三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但一般不低于3.3毫摩尔/升。

餐后两小时血糖帮助发现可能的餐后高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整两个小时后测定的血糖值。餐后两小时血糖是反映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同时,餐后两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完全反映的。另外,检测餐后两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测量时,应按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注射胰岛素和进食。

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为4.6~7.8毫摩尔/升。

随机血糖监测血糖状况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值。正常人不超过11.1毫摩尔/升。通过随机血糖可以了解特殊情况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还可以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一般低血糖只持续几分钟,约10分钟后血糖就会升高),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量血糖。

专家特别叮嘱 诊断糖尿病,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糖尿病诊断首先必须查空腹血糖,它能反应自身胰岛素分泌情况。这里的“空腹血糖”是指空腹过夜后早晨的血糖,午饭前及晚饭前血糖仅可称为“餐前血糖”并不是空腹血糖。

而餐后2小时血糖也不能省略,因为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后2小时血糖却很高,如果不查餐后2小时血糖就会造成漏诊。也可以说,单凭空腹血糖不高就排除糖尿病是不正确的。这里的“餐后2小时”是从吃的第一口饭算起的。

糖化血红蛋白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

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能反映测定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所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已成为了解糖尿病控制得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以引起血黏度增高,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一般要每隔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4.4%~6.2%,要求控制在7.0%以下,若大于12.6%则易发生慢性并发症。

制作自己的血糖测试表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自我防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在用胰岛素的,要加强血糖自我监测。血糖监测的数值能帮助医生和患者掌握血糖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糖友问:自测血糖需注意哪些小细节?

专家答: 1.采血时不能用碘酒消毒,因为碘会和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结果,最好用医用酒精消毒,待自然风干后再采血。

2.采血时,要根据个人皮肤厚薄来调节采血笔的深浅度,做到采血适宜,减少误差。

3.别用手指挤压指尖采血。因为用手挤压时,可能会使针口附近的组织液混在血液中,使测出来的结果偏低。

4.采血时,心态放平和,别太紧张。因为紧张心理会使得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瞬间升高。

5.血糖试纸要注意防潮,试纸过期就别再用了,这样的试纸准确性会打折扣。 3++ge2Ji4vQVF84dVALHxAlaH8T8e50Xz13imOCVUnAR1GEYXXosqaq7DMKg1d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