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补足阳气体不虚,防治寒湿并不难

《黄帝内经》上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背强。”

意思是说,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伤寒论》中也提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阳虚则寒,补元阳赶走寒湿气

可以说,现代人和自然界基本隔绝了。脱离了自然,得不到天地之气的补充,人的元阳入不敷出,于是就越来越虚,人也就没精神、倦怠、易疲劳了。

元阳来源于哪里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阳化气,阴成形”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对阴阳作用的高度概括。所以,固护阳气对补元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灸拯救流失的元阳

元阳虚的人,可常在家做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就是在关元、命门、足三里等几个大穴上做艾灸。《本草纲目》中记载艾草属纯阳之性,对元阳虚的人来说是大补。元阳足了,人仿佛年轻20岁,什么病就都没了。

艾灸之法,为何能壮阳气呢?

艾火连续燃烧,能使温热之气由穴位传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从而直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故能壮元阳、固虚脱,有培补元气、固阳益阴之功。

盛夏补阳好时机,艾灸5大穴生阳

利用艾火长期温灸5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艾灸所取穴位

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3寸处。

神阙穴: 神阙即肚脐,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

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4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艾灸补阳方法

以上穴位怎样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穴位上熏灸。先反复测度距离,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作为保健可隔日或3日1次。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分钟。

夏季艾灸,勿用空调房

夏天如果要艾灸,一定不要在空调房里做。因为艾灸时最怕的就是受凉,一旦受凉就达不到治病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湿气入体,起副作用。此外,发热者暂不宜灸治,孕妇腹部腧穴禁灸,大血管周围不灸。灸后不宜食厚味、辛辣之品,忌酗酒,不宜过食海鲜如虾、蟹,不宜食鹅肉、鸡肉、羊肉等。

冬病夏治,专治阴寒内盛之顽疾

从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时间,前后分为三伏,又称“伏夏”,这段时间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候。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和一些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性胃腹痛、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等症,可以通过伏天的调养治疗,使病情得以好转、康复。其中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最宜使用此法,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到来平安度过,所以三伏是治疗冬病最佳时机。

敷贴疗法

取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共研为细末,用鲜姜60克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或贴于双侧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然后再以胶布固定。一般保持4~6小时,如贴后局部烧灼疼痛,可提前取下;如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以多贴几个小时。每伏贴1付,10天一换。

艾灸疗法也可“冬病夏治”

对于反复发作的、尤其冬季易发的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艾灸是一种未病先防的有效手段。如果冬天易感冒,稍微活动则出汗、气短,艾灸疗法可增强肺气的卫护能力,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对于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所致的胃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五更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一种既防又治的有效手段。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三伏艾灸可促进机体组织内,形成非特异性蛋白体,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改善组织营养状况。

隔姜灸温阳散寒

隔姜灸法是指用七星针在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上敲击后,用鲜姜片贴在上述每个穴位上,再放上大枣核大小的艾柱,隔姜燃熏,每穴灸3壮,每周3次,在三伏天共灸12次。暑天热盛,腠理开泄,气血最畅,隔姜灸可使艾姜的温热直透组织,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温阳散寒以祛湿。

隔姜灸大椎穴

晒太阳补阳气,将寒气逼出来

如何养阳气呢?最重要的就是晒太阳,这应该说是不花一分钱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古人认为:“火气之精为日。”“火气”即阳气,充分说明日光是阳气的精华。为什么人在太阳下走一圈,就会感觉气足、精神旺呢?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上来了,精神就足了。

早晨晒太阳补充阳气

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比较多?早上8点至10点日出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毛孔及皮肤腠理进入人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阳气,可将双手举起,将掌心对着日光。因为劳宫穴在手掌心,这样就可以使阳气通过劳宫穴进入人体内,对心、肺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易经》中说,离为火,为日,为南,如果住在高楼,可以在上午9点至11点(或14点至16点),面向南方打开窗户,让阳气进入室内,进入我们的身体。

春夏季,很多老人都有晨练的习惯,这很好,因为“动则生阳”,多运动就可助养阳气。如果在晨练之后,再将手举过头顶,面向东方晒十来分钟的太阳,提升阳气的效果就更好了。

晒晒太阳可以补阳气,祛寒湿。

正午晒太阳逼出寒气

正午的时候,红日高照,我们在户外庭院晒一会儿太阳即可,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在晒太阳的时候,要把帽子摘掉,这样头顶的百会穴就把阳气吸进去了,对养脑很有益处。

傍晚晒太阳补阳气

傍晚的时候,晚霞升起,可以到户外去散步,边走边手握半拳叩击命门穴,命门穴正好在肚脐眼的背面,当后正中线上,指压时,有较强的压痛感。17点到19点,正好是肾经当令,我们可以在肾“值班”的时候,把太阳的最后一点阳气吸收入肾,以补充一天下来逐渐减少的阳气。

防阳虚,温暖三部位是关键

在寒冷季节里,人体的腹部、腰部、脚部最易受凉,保暖应从脚部做起。

腹部受凉:可引起胃痛

受寒冷刺激,胃肠道消化功能在天凉时较弱,加之低温下食物易变凉,这就使得原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极易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甚至加重病情。即使没有胃病的人,此时如果免疫力降低,也易使胃痛发作。

在寒冷的天气里,一定要注意饮食温度,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体质较弱者要多吃熟食和暖食,不要吃从冰箱刚拿出来的水果和饮品等。同时,睡眠影响胃液的分泌,若过度疲劳会导致胃酸分泌量增加,容易引起胃痛。

另外,过甜食物要少吃。烟酒会过度刺激肠胃,如果一定要喝酒,最好选红酒和加温的黄酒,切勿再饮冰啤酒,以避免加重溃疡病情。

腰部受凉:腰肌易劳损

腰部支撑人的上半身,带动下半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旦腰部受凉,很容易引发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症。平时站立、行走、坐卧姿势不正确,也容易使薄弱的腰肌发生劳损。这个时候,年轻人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时髦还穿着一抬胳膊、一弯腰就露出腰背的衣服,否则寒气瘀结,风湿痹痛就会紧随而来。

天气转凉后,多吃洋葱、番茄、胡萝卜等食物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外出一定要注意腰部保暖,不要让风吹着前胸和后背,否则年纪稍大就会浑身不舒服,腰肌劳损、棘间韧带损伤等疾病都会找上门来。

脚部受凉:全身都寒冷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气温低时,人的血液循环减慢,手足末梢因供血差而容易冷冰冰的。还有一些人的关节炎也开始复发,出现怕冷、怕风甚至刺痛的症状。曹东萍说,此时不宜再穿露脚面的春秋鞋,应当穿上球鞋等夹层鞋,垫上棉垫,同时鞋要宽松,不宜过紧。

吃黑木耳、洋葱等食物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根据身体情况,也可炖些鱼汤、红豆汤、排骨汤、西洋参汤增强免疫力。每天泡脚后,用手指搓揉脚跟、脚掌、脚趾和脚背,睡觉时可先将脚抬高,也可改善血液循环。

冬季加湿别过量

冬季居室湿度较小时,可以使用加湿器增湿,但湿度偏大时却没有“减湿器”来降低湿度。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一是提高居室温度(适用于早晚和阴雨雪天时),二是开窗通风(适用于晴日的白天),这两种办法都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湿度。

打通督脉,振奋一身阳气

督脉与脊柱有关。“督”这个字在古代与“裻”通用,裻是指衣物上的背缝,在背部正中,正好是督脉的位置。衣服的裻缝也称为“躳缝”,躳就是脊柱的意思。因此,督脉实际上是古人对脊柱的一种认识。

转腰打通督脉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不好”等同于“肾不好”。别小看转腰这个动作,它可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俗话说“太极拳,太极腰”。一个人的“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枢纽,所以太极拳经谱中云:“腰为主宰”“主宰于腰”。“脊”是上下的门枢,“腰”是左右的门枢。练习太极拳时,腰的左旋右转,可以刺激命门与左右腰眼(肾俞穴),故有补肾强壮的作用。

转腰的具体方法是:站在地上,两腿分开,两手叉腰,腰向前弯,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10圈,再按逆时针方向转动10圈。练习转腰时法可配合呼吸,即转前半圈吸气,转后半圈时呼气。

腰部是督脉及膀胱经所循之地,转腰能疏通督脉,固肾益精,培补元气。

拉筋可祛痛排毒

中医讲“骨正筋柔,气血自流”,也就是气血通畅了,疼痛就能消失。因此,中医认为拉筋可以祛痛。此外,拉筋还可以排毒,因为拉筋能打通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系统。

拉筋一定要得法,尤其是不可过于用力,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好。如果在拉筋时出现抽筋就说明拉伸力度过大,应立即停下来,以后再拉筋时也要减轻拉伸的力度。如果拉筋后出现局部疼痛,影响正常运动,可能是肌腱或韧带拉伤,应暂停拉筋,及时到医院就诊。

此外,凡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病及长期体弱的患者,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是否适合做这类拉筋健身活动。

睡好“子午觉”,储养阳气

俗话说:“养生有三大法宝:三寒、两倒、七分饱。”所谓“两倒”,是指要睡好“子午觉”。所谓子午觉,是指在子时和午时入睡。

子时深睡护阳气

在中医里讲,子时(23点~凌晨1点)是胆气生发之时,一阳初生,这时阳气开始升发。十二生肖以鼠打头,用鼠来比喻胆经,鼠在这个时间最活跃。有过熬夜经历的人知道,晚上九十点钟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困,但是过了11点后,反而能感觉到自己变精神了,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人在这个时候如果不睡觉,阳气没养住,就会耗散最宝贵的生机。中医认为,子时是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黄帝内经》中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就是说阴气最盛时人要睡觉,阳气最盛时人就醒来了,所以我们在子时就应该进入熟睡状态。如果23点都不睡觉,那么人的阳气就升发不起来了,阳气没养住直接导致两种后果:其一,早上睡懒觉,醒不了、起不来;其二,起来时头昏沉沉的,白天做事也没精神。

午时小憩养精气神

午时(上午11~13点)为心经当令,正是阴生,阴气忤逆阳气之时。从子时起,阳气开始升发,到午时,阳气是最盛的时候,中医称之为“合阳”,阳气到达顶峰后,盛极必衰,也就慢慢开始衰弱了,而阴气开始生发了。动生阳,静生阴,所以午时宜静养,可以静卧或静坐30分钟,既可以生发阴气,又能保心气。即使没时间睡觉或者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对身体也有好处。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午时正是阴阳交合的时候,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此时小憩最能养精气神。养好了精神,你下午才有精力工作。

春饮花茶,冬饮红茶,散寒邪

茶叶也是中药。中医认为,茶叶性味苦、甘、凉,入心、肺、胃经。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的功效,是天然的保健饮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茶叶也有寒、热、温、凉性味的差别。因此,四季饮茶也各有讲究。

春饮花茶祛寒气

春季应养肝,肝易郁,所以重点在于疏通肝气,而芳香类物质有通窍的功效,花茶可以养肝利胆、强健四肢、疏通经脉。所以,春季可多喝花茶,如茉莉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当然具有天然花香的凤凰单丛也很适合春天饮用。

金盏玫瑰茶

茶方

金盏花3朵,玫瑰花8朵。

泡法

将金盏花、玫瑰花一起放入杯中,冲入沸水,盖盖子泡约3分钟后饮用。

饮法

每日2次,随时温服。

冬饮红茶暖胃

冬季天冷了,人体生理功能减弱,阳气渐弱,适合喝性温的红茶与熟普洱。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分,可以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预防流感;熟普洱可以暖胃祛寒,消食化积。

红枣红茶

茶方

红枣3枚,红茶包1个,红糖适量。

泡法

将红枣洗净,去核,果肉切小块,与红茶包、红糖一起放入杯中,倒入沸水,盖盖子泡3~5分钟,调匀后即可饮用。

饮法

每日2次,随时温服。

多吃“红色食物”祛寒补气

中医认为,天冷时节是“进补”的好时候。冬季天寒地冻,寒气盛则伤人之阳气。老年人多阳气不足,不耐寒冷。因此,在冬季适当吃些“红色食物”,既可防病壮体,又可御寒补气。

血肉有情之品,暖中祛寒

红色肉类是含血红素的肉食品和肉制品,如牛肉、羊肉等畜肉,其性温而不燥,具有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中医认为,五畜为“血肉有情之品,最为补人”,能滋养人体精血。因为红色肉类多数富含天然铁质,有助于养血补血,使心血充盈,面色红润。

红肉,每天最多吃多少?

红肉的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一旦摄入量多,会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冠心病。但是红肉中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锌,并且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 1 、B 2 、A、D)等。

那么,每天吃多少肉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呢?一般认为,100克是个上限,因此将建议量定在50~80克。天冷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抵御寒冷,建议吃80克。

切一块与食指厚度相同、与两指(食指和中指并拢)的长度和宽度相同的瘦肉,相当于50克的量,即可满足一天需要。

红色蔬果护血管、抗中风

寒气可以减慢血流,增高血液黏稠度,从而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诱发心绞痛,或者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中风。很多红色蔬果,如胡萝卜、红辣椒、番茄、草莓、樱桃、红枣、山楂、红葡萄等对健康很有益。它们多富含番茄红素、多酚类色素、花青素等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对心脑血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预防心脏病、中风等。

御风寒、降胆固醇的红色搭配

降低牛肉中胆固醇的吸收,温暖脾胃

降低羊肉中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血液循环 P5BHYSRgpiVoGKnfe8nuCzTjyvcw9rk+fKbJE5UKafnfWQ8XP0sqFMUM7synMs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