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虚则寒,寒则湿,体虚易惹寒湿

中医认为,“虚则寒,寒则湿”。

意思是说,体质虚弱的人,阳气不振,难以祛除寒邪,进而湿气侵袭,以致血运不畅。

阳虚给寒湿以好机会

一般来说,阳气旺盛的人能抵御“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不生病或少生病。所以,《伤寒论》中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阳虚就是人体的某一个脏腑功能偏衰、减退,那么它就产热不足,给寒湿袭身创造了机会。

阳虚的表现

“阳虚则寒”,寒的表现一个是怕冷,一个是手脚发凉。

“阳化气”,阳虚则少气、乏力、疲倦,脉搏很弱,搭脉时,要稍微用力摸才感受得到细而无力的脉搏。

腰部酸痛、性欲减退,甚至阳痿、晚上小便多;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头发脱落、舌苔颜色淡且舌头比较大、舌头边上有齿印。

经常大便溏稀,或者气喘无力,或者食欲不振。

心跳慢,每分钟不足60次,或者行动迟缓。

为何夏天比冬天更易感冒

为什么冬天很少着凉感冒的人,在夏天反而常有这样的病症发生?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而夏天这么热,怎么还会有寒湿呢?其实,这是由现代人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夏日人们喜欢待在空调房中,身体该出汗却被空调冷气所阻,汗液发不出来就瘀积在体内,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尤其是到了七、八月份的长夏天气,湿气达到最盛。人体五脏之脾喜燥恶湿,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脾为“后天之本”,一旦脾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人体各器官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营养而出现问题,继而生病。

气血虚,寒湿也能伤人

气血虚即气血不足。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气血不足使身体的脏腑功能的动力来源得不到充足供应,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寒湿之邪趁虚而入,人体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无华或萎黄、四肢困倦等症状。

保持气血流通的秘诀

人体气血的流通是由心脏的搏动而循着经络运行的。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语句虽简,道理却明。要保持正常的气血流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有元气(先天之气)的推动。

心脏搏动有力。

经络血脉畅通。

血液不滞不瘀。

血液不寒不热。

气血虚很容易手脚冰凉

寒冷天气,有许多女性感觉全身发冷,手脚尤其冰凉。从中医角度看,手脚容易冰冷,多属于气血的毛病,因为气虚、血虚造成了血液运行不畅、血液量不足。寒湿伤阳,常容易手脚冰冷的人,多是阳虚体质,宜温补。

药食并用补气血

针对气血不足,中医有经典的补益方剂。其中,气虚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气血双亏的可以用以上两个方剂组合而成的八珍汤。严重气血不足的还可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再加黄芪和肉桂,就组成了十全大补汤。

如果采取食疗的办法,气虚者可以选择黄芪、白扁豆、大枣、山药、百合、莲子、薏米等煮粥;血虚者可以常食当归生姜羊肉汤,做法是以羊肉1斤、当归及生姜各3两煮汤。

脾阳虚衰,寒湿易困脾

从中医角度讲,湿和脾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这些湿邪能通过正常渠道排出体外,但是如果脾胃功能变得虚弱,湿就滞留在体内。

脾性喜燥而恶湿

脾主运化,脾本来是运化湿的,如果湿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或者脾胃本身就比较虚,脾胃就会“罢工”,造成湿困脾。简单来说,五行中脾属土,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脾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恶湿”。

脾阳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

脾气虚的表现就是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不消化,中医叫作食少腹胀,这时候就要健脾。脾气虚很多是饮食不节造成的。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生脾阳虚,典型表现是腹冷便溏,即肚子发冷、拉肚子。所以以前的小孩啊,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小红兜肚得戴上,这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寒。否则,小孩长大了,就可能脾阳虚。

脾阳虚,既有脾气虚的表现,又有阳虚阴盛、寒湿内停的症状。因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内聚,其泄下物更加清冷;水泛四肢,则头身重困,水肿;脉络失于温养,故腹部作痛,喜温喜按。

护好脾阳不生病

动为纲: 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因此,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素为常: 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以便清理肠胃。进食温凉适当,不要过热也不可过凉,因为热伤黏膜、寒伤脾胃,均可导致运化失调。少食质硬、质黏、煎炸、油腻、辛辣性食物。

酒少量: 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利于消化,亦可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但过量饮酒,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

补宜温: 脾阳虚者可选用干姜、白术、桂枝、高良姜、小茴香、肉豆蔻等温补脾阳。

肾阳虚,腰背酸痛、发凉

肾阳虚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没有精神,没有气力,还会伴有腰以下发凉。腰部是藏肾的地方,肾阳是生命的火种,肾阳虚了,火种减少了,火力减少了,下肢也就发凉。腰以下发凉最典型的症状是小便多,夜尿尤其多。

肾阳虚的典型表现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的感觉是判断肾阳充足与否的“风向标”,大多肾阳虚的病人,都会有腰痛欲折、腰部酸软或腰部发凉的症状,女性月经期这些症状尤为明显。

背部是人体阳经汇聚的部位,统率人体阳气的督脉就行于背部正中的脊柱,足太阳膀胱经也分布在脊柱两侧。如果背部发凉,则是阳气开始亏虚的表现;如果背部如负冰块一样,或夜间背上冷汗淋漓,则是阳气已经大虚的征象,出现这个症状,往往身体已经出现了很多部位的寒凉症,就易于胃痛、手足关节疼痛、水肿、阳痿早泄等。肾为五脏阳气之本,肾阳虚日久会导致全身五脏阳虚。

如何改善肾阳虚

首先,少喝碳酸饮料、冰镇饮料。碳酸饮料多含有雌激素,冰镇啤酒或饮料更不利于体内阳气升发。另外,多晒太阳,多运动,少贪凉。

其次,注重保健养生,多吃有助于温阳、升阳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虾、泥鳅、童子鸡、荔枝、桂圆、核桃、韭菜、山药、生姜、大葱等。

最后,对症用药。鹿茸、淫羊藿、肉桂、附子、肉苁蓉、巴戟天等都是补肾阳的中药,适量服用对改善阳虚体质效果非常好。也可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补肾阳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总熬夜,寒邪趁虚入侵

熬夜的人大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一到凌晨三四点钟,就会手脚冰凉、浑身发冷、脑子不听使唤,这其实就是熬夜内耗气血,寒邪趁虚入侵体内,导致经络阻塞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夜宵以粥羹为主

由于夜间的胃肠功能差,消化功能也较弱,因此在食物选择方面建议首选容易消化的一些粥或羹类的食物。因为粥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容易有饱胀感,增加热量,抵抗寒邪的侵袭。

有些人熬夜喜欢喝冰啤酒,夜间喝太凉的饮品容易加重体内寒湿,引发腹泻。熬夜适合饮些温和的饮品,如温开水、温豆浆、温牛奶等。

易消化的营养粥是健康夜宵的首选。

增加维生素补充

中医讲“久视伤血”,长久地用眼是最耗气血的。熬夜后首先要补充维生素A,动物肝脏、深绿色食品、黄绿色食品和黄色水果都富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对养眼有明显作用。

熬夜用眼还特别伤神,此时就需要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修复神经系统的紊乱。熬夜后最好多吃一些瘦肉、鱼类、动物肝脏、奶酪和全谷类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另外,草莓、猕猴桃、苹果、芹菜、菠菜、黄瓜、胡萝卜等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和粗纤维,有的还含有叶黄素和花青素,能帮助人体排出毒素。

简单锻炼不可少

熬夜时如果感到精力不济或者犯困,最好适当休息,切勿勉强硬撑;如果因工作需要等原因不能休息,也不要靠咖啡、浓茶和香烟的刺激保持清醒,因为咖啡因可刺激大脑分泌兴奋性物质,容易导致失眠,还会使血脂浓度升高,危害心血管健康。最好就地做些简单活动,如原地慢步走、打太极拳、揉捏太阳穴,或做些弯腰、踢腿、转脖等活动四肢和头颈的体操,使体温升起来,阻挡寒邪。

芳香食物是祛寒除湿的好帮手

湿重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

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温,不能吃得太多,可把它们当配菜食用,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可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香料

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菜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香粥

在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寒性体质的人,做菜时适当加些温性调料,具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调养脾胃方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将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1勺冲着喝,以缓解症状。

艾祛寒湿,体虚者的福音

据考证,艾叶用于防病治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因现代人身体普遍寒湿重,艾叶就成了防病治病不可缺少的帮手。

艾枕

取细软熟艾1000克,用布包扎做成艾枕。用艾枕代替日常睡枕,对风寒湿邪引起的头痛、头重有较好的疗效,长期使用对中风、感冒、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等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艾袋

取500克细软熟艾,用布缝成15厘米×25厘米的艾袋。对于由寒湿引起的腹痛、冻肩和各种寒性关节酸痛者,将艾袋扎其患处,有很好的疗效。丹田气冷、脐腹冷痛或妇女小腹绵绵隐痛、寒性痛经、月经不调者,将艾袋兜其脐腹,也颇有效果。

艾垫

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艾垫,将艾垫垫在鞋内,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用法:自制两双艾垫,轮流垫在鞋内,每三天换一次,使用过的艾垫晒干或烘干,一周可减轻症状,如若配合外涂癣药水,半个月可痊愈。

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并与“针”齐名,而且有“医家用灸治百病”之说。端阳时节连枝割下苦艾,晒干捣成绒,就是艾绒。着肤烧艾,能使热气内注筋骨、脏腑,是温灸的主要药料。

体虚者请不要迎风走

冷风一吹,一些体弱的老人和孩子可能会出现口歪眼斜的面瘫症状。寒湿体质者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如病后、酒后切不可迎风走,防患于未然。

面部受寒易致“面瘫”

很多人觉得这种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可以这样说,下到婴儿,上到老人,谁都有可能得这种病。

以往认为“面瘫”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秋季比较高发。但现在因为夏季频繁使用空调,体内寒湿重,所以夏季患者数量也很多。面部如果受到风寒的侵袭,很容易导致面瘫发生,因为这种情况下,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会因为受到风寒而发生痉挛,引起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迫、缺血,进而导致面瘫。如果感到耳后疼痛,又有受凉史,应引起重视,这可能是发病信号,尤其是体质较弱的老人。

如何避开风寒的偷袭

一是注意保暖。应避开风寒对面部的直接袭击,尤其是年老体弱者,病后、过劳之时、酒后,以及患有高血压病、关节炎、神经痛等慢性疾病者,尽可能不要迎风走。除了注意保暖,体质弱的人开车或坐车时,最好不要摇下车窗。

二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天气好时,应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体操、打太极拳、爬山、跳舞等。

三是多吃果蔬。寒湿重的人,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韭菜、春笋、芥菜、油菜、香椿、香菜、柑橘等。

香菜属于甘温类食物,患风寒感冒时喝些香菜汤可以帮助康复,但慢性病患者不要多吃,以免耗气损精。

面瘫症状

早上洗脸照镜子时突然发现自己面部不正常,主要表现出一侧面部肌肉完全瘫痪、皱纹消失、眼睑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

不能皱额,不能闭眼,饮水或漱口时水会从口角流出;不能吹气、鼓腮,发唇齿音时吐字不清;在一侧的耳垂后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压痛。 /rnh/XGKGulm55aa0M9F4VkrETjFtlvqfbHuTgKeCkAYSeacdyVQLYtH9C67x2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