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对“钱学森之问”的再思索

本书内容是根据“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整理而来的,而讲座的主要内容来源于“汉语原创思维形态”研究课题。“汉语原创思维形态”研究,简称“汉语思维”,又称“汉语智能”。它是由国学大家、同时也是我的岳父和恩师殷旵老师花费十几年心血,潜心研究的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课题。为什么要开展“汉语智能”研究呢?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了,有些地方连高中都普及了,可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摆脱标准答案、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呢?为什么说当今的世界汉语热,并不等于中国文化热?为什么有西方学者预言,中国的国力增强了,但是中国的软实力尚不够强大?正是这些问题,把我岳父殷旵老师推上了“汉语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之路。

在研究“汉语智能”的过程中,殷旵老师始终坚持一个自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理想和目标:要使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国语和国学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国策和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讲座和这本书,诚恳地邀请大家共同参与“汉语智能”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使这一课题能够由学术研究进一步延伸到教育改革和文化创新,真正有益于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

那么,“汉语智能”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当然是汉语,而不只是一个个单独的汉字。虽然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但是“汉语智能”所展示的,并不是某个具体汉字的个体魅力,而是汉语原创时的整体思维形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

“汉语智能”的研究成果,能够让孩子们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甚至达到智慧的悟性认识,这就是人脑智能的开发。国家教育大纲规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掌握3500个常用字,而“汉语智能”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们在一年时间内,通过造字游戏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基本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另外,“汉语智能”与我们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完全不一样。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而是让机器代替人做一些工作,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人脑智能;而人脑智能,才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智能。

那么,“汉语智能”为什么能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它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首先,“汉语智能”是一个整体思维形态。古人造字,并不是先造出某个字,然后再去造出另外的某个字……而是成系列、成体系地创造出来的。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

反观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词地教,孩子们亦是以认识多少个字为荣。所以,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苦涩,教学不能相长。而“汉语智能”所要实现的,就是把已经撕成了碎片的汉语,还原成一个整体,让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轻松,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娱乐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如何进行游戏教学呢?比如,“目”“木”“心”“音”这些字,看起来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先来看“目”,它表示眼睛,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负责观察;而树木的“木”,它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是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通过眼睛这个“目”所观察到的“木”,投射到我们大脑里面后,就会形成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这就像用照相机拍摄到的相片一样。对于这个投射到我们大脑里面的“相”,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呢?这就是“想”;而我们心里所“想”的事物,通过口把它说出来呢?这就是“音”;如果没有说出口,而是留在我们心里的话呢?那就是“意”。我们内心所想象的事物呢?这就叫“心想”;我们心里想表达的意思呢?这就叫“心意”……

这样一来,我们把“木”“目”“心”“音”“相”“想”“意”等字,以及“心想”“心意”等词语,就相互关联起来了。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轻松愉快地同时掌握这些字和词。

如果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人类的认知对象无非是自然、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这三大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所说的“木”,其实并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树木,而是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个代表。有句话叫“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类智慧的产生,就是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具象思维,上升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抽象思维,进而又上升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智慧思维,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不断提升的。

其次,中国古人在创造汉字和使用词语的时候,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每一个汉字和词语其实都有具象的生活形态。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相当抽象的词语,在原创之初,实际上都有具象的生活情境。

我们现在的汉语教学,无论教学对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往往局限于教认生字和识字,而忽略了让学生认物和识事。古圣先贤,他们是在事和物上造字、造词;我们今天认字和识字,同样必须是字不离物、词不离事,而不能把字和词与事和物分隔开来。我们要在具象和抽象的不断转换过程中,开发人类的智能,启迪我们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农耕文化,农耕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我们从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字来看,“力”字的甲骨文字形 ,就像是一种被称为“耒”的耕田用的农具,表示耕地。人们在什么时候耕种田地?当然是在春天,所以称为“春耕”。我们再从“利”字的甲骨文字形 来看,它是由“刀”和“禾”组合起来的,表示用刀去收割成熟的禾谷。收割成熟的禾谷,这叫什么?这就叫“收成”。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从春耕到秋收,通过“力”和“利”这两个字就基本反映出来了。

一个家庭里面,男人的职责是春耕和秋收,那么,女人的职责又是什么呢?就是在家里纺线、织布。织布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转动织布机上的“勝”。这个勝是什么东西呢?织布机上,用于卷线和卷布的那根轴,就称为“勝”。勝的两端,看起来有点像轮船上的方向舵,布织好以后,就要把布从勝上取下来。女人每取下一匹布,就会在自己的发髻上戴上一枚像“勝”一样的首饰作为标志,古书上这叫“戴勝”。

女人的劳动成果用“勝”来表示,男人的劳动成果用“利”来表示,“勝”和“利”合起来就称为“勝利”。字形简化以后,我们现在写成“胜利”。“力”“利”“胜(勝)”“收成”“胜(勝)利”……这些原本非常抽象的字与物、词与事,就在具象的生活形态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如果让老师和家长们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汉字和汉语的教育,大家还有难教的感觉吗?如果让孩子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汉字和汉语的话,还会感觉到难学吗?在这种原创思维的启迪下,我们人类自身智能开发的春天还会远吗?

当然,“汉语智能”还有一些其他比较显著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本书中慢慢地去体会。《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的相关内容,从2012年起到2015年,已经持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汉语教室”专栏中进行了三年连载。受报纸版面、篇幅等因素的影响,“汉语教室”的文字内容相对比较精炼。经殷旵老师同意并授权,我主讲了《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在突破了报纸版面的篇幅限制的同时,适当地加以增删、扩展和延伸,内容讲解得更为通俗和细致,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汉语智能”,共同参与“汉语智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本书只是“汉语智能”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出版与本课题有关的图书,敬请广大读者继续关注和支持。

《汉语思维探秘》讲座内容在整理之后,文字版的图书《给孩子的汉字思维》终于和大家见面了。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有些地方讲得不到位,有些认知可能有错误,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更欢迎大家共同来参与“汉语智能”的研究、开发、推广、普及和应用!

尹红卿
二○一八年七月
于北京香山 cmkUKbbMfYJv4p78ryeZZbzfI0AjK+RJdwXd1zT0Tym1EMNa5BlXcmxhYPyG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