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节

井井有“条”

前面我们讲了古代以货易货的商业贸易的形成,讲了“无兼不商”“无尖不商”和“无奸不商”;这一节,我们继续讲与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有关的字和词。

井田制形成以后,人们围绕着井田中间的水井建造房屋,居住和生活,耕作农田,同时还围绕着水井开展贸易活动。中国最早的市场活动,就是围绕着水井而开展的。什么是市?所谓市,是指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最早的集市、买卖,大多集中在井田中央那块公共场地上,也有可能就在井台的周围,所以人们把这种交易称为“市井”。

再往后有人看到,这种交易活动不仅能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能从中获利。于是有人就不种田了,干什么呢?专业从事这种一买、一卖的交易。人们把这种人称为“市井小民”。称他们为“民”应该就可以了,可是为什么他们称为“小民”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指当时从事这种买卖的人数非常少,第二个是指与务农相比,古人以农耕为重,以买卖为轻。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重农轻商,甚至重农抑商的政策。

为什么呢?在农耕时代的人们看来,经商的人并没有为社会创造财富,只是投机取巧,因此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所以就鄙夷地称他们为“小民”。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市井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以市井买卖为营生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也就称为“市民”。

在那些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市井交易便由八家之间的相互交换行为,慢慢扩展到周边地区,于是这八家农民就摇身一变,成为市民;那九百亩农田呢?相应地也就变成了各种商铺。随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市井又扩大成了城市。当时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就在城市的周围修筑起高高的围墙,这种高墙我们称为“城”。比如举世闻名的“长城”,实际上就是一条超长的城墙。

《说文解字》是如何解释“城”字的?“城,以盛民也。”意思是筑城于外,集市于内,老百姓都居住在城市里面。在有的地方,人们还在城墙外面的四周挖沟引水而成河,这种河就称为护城河。护城河是干什么的呢?是用来保护这座城市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被人不屑一顾的市井小民摇身一变,一下子变成了高大上的城市居民——市民。

有条件实行井田制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因为当时的人口大多聚居在平原。直到现在,这种人口聚居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的人口数量,远远高于西部高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在每个井田的周围都有八户人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

而在井田与井田之间,一般都修建了道路,都有道路相连、相通。就像现在的农村地区,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公路计划,想去哪里都能到达,所以叫“四通八达”。道路的两旁,一般都挖有沟渠,所以在井田与井田之间,除了“路路通”之外,还有沟渠相连、相通,这叫什么?这叫“沟通”。在道路和沟渠的岸堤之上,一般都种植了树木,树木上的小树枝叫什么?叫作“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条,小枝也。”所以,道路和沟渠也都以“条”相称。比如:一条路,两条沟,三条渠,所以,井田与井田之间相应地也就称为“井井有条”。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邻近的几个“井田”就组合成了一个村落,这个村落在古代称为“里”。我们可以看一下《说文解字》对“里”字的解释:“里,居也。”这个“居”就是指居民点。“里”的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现在还有许多地方称为“里”。比如在北京,就有“和平里”“知春里”等地名。

《老子》里面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这个“千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千个村落,而不仅仅是一千里路。如果是这样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走过了一村又一村,经过了一寨又一寨。大家看,中国语言文字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样就可以拓展你的思维空间。

南方很多地方的民宅,在设计上很有特色:正面为上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倒厅,中央为庭院,也就是一块空地,这块空地称为“天井”。一旦下雨,四周屋顶上瓦沟里的雨水就汇集起来,哗哗地流向中间的天井,这叫什么?这叫“四水归堂”。这种建筑设计风格,正是古老的“井田”模式。这种带有“天井”的民宅,在全国到处可见。

中间这块空地,为什么称为天井呢?从空中看起来,这块空地就像一口水井一样;坐在这块空地上,我们也可以抬头观天,所以称为天井。上有天井,下有井田,天地之间可谓是井井呼应,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节讲了“市”“城”“条”等字,还有“市井”“市民”“井井有条”“沟通”“天井”等词语。 awnyYR2J7usGmeqN//zd8Z63PhnMophvM35YmrfEmkd2ooK494XGHBUJIC3wF9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