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节

无“兼”不商

前面我们讲过“成绩与胜利”,讲了摇钱树,摇钱树只是一种比喻和想象,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要把它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通过“无兼不商”的商业贸易才有实现的可能。

有个词叫“无兼(奸)不商”,这个“兼(奸)”字是什么意思呢?是虚伪、狡诈的“奸”吗?是作奸犯科的“奸”吗?不是。这个“兼”所表达的是相互交换、互相交易的意思。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兼”字。

篆体“兼”字

“兼”字的篆体字形—— ,中间是一只手( ),手里面拿着的是什么呢?是两种禾谷( )。《说文解字》对“兼”字的解释是:“兼,并也。兼持二禾。”这两种禾谷一并拿在手里,意思是两个人各取所需,相互交换自己需要的禾谷。这里的禾谷,用来指代各种粮食作物,而不是简单地指某种具体的禾谷。所谓“兼持二禾”,实际上是指各个家庭把自己剩余的粮食拿出来,与其他人家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叫什么?这叫交易。这是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叫作以物易物。后来,人们又把用于交易的粮食、布帛等物品,统称为“货”。于是“兼持二禾”就成了“兼持二货”,也就是以货易货。于是贸易就开始了,商人便出现了。有了钱币以后,所有的货物都折算成了钱币,开始以钱易货,这就是所谓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以货易货这种交易形式,最初就叫“兼”,所以称为“无兼不商”,或者叫“无商不兼”。

当然,除了“无兼不商”以外,还有一种说法叫“无尖不商”。做买卖,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是公平,也就是平衡,这样谁也不吃亏。现在的农贸市场上一般都有一台公平秤放在那里,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

公平交易

无尖不商

最初,人们买卖粮食的时候也是这样。古代以升或者斗为单位进行粮食的交易,所有盛五谷所用的升和斗,装满以后它的表面都是平的,以示公平。然而一位精明而伟大的商人这时候出现了,他就是被后世敬称为财神的赵公明。

在交易时,赵公明采取了让利的方法。当别人所用的升和斗的表面都是平的时,他却把自己的升和斗的表面堆成尖的。同样的价格,但是人们获得的粮食却要多一些。这样一来,到他这里来买粮食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利润也就越来越多,最后成为富可敌国、名闻天下的大商人,成为后世人们眼中的财神。他那买卖粮食的方法,也被人们纷纷效仿。而“无商不尖”的做法,逐渐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再往后做买卖的时候,人们不用升或者斗来量,而是改用秤称。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不良商人开始出现了,于是人们就把“兼持二禾”的“兼”字,改成了奸诈的“奸”字,“无兼不商”“无商不尖”就演变成了“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原本无兼不商、无商不尖的良好商业行为、商业原则,遭到了无情的玷污。时至今日,我们应该还商人一个清白。同时,商人也应该自重、自尊,在公平交易的原则下坚持一个“兼”字,让中国人的经商理念回归汉语原创时的思维——无兼不商,无尖不商。

早期以物易物的交易行为,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在周代国家实行的社会制度叫“井田制”。根据史书的记载:八户人家共一井。这个井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指“凿井而饮”的井,也就是水井;另一个是指井田:八户人家,九百亩田,每家各种一百亩田,那剩下的一百亩田又分成了两部分:其中的八十亩地作为公田,由八户人家合种,作为向国家交纳税收的部分,这样,各家就不用再另外纳税了;余下的二十亩田,供八家修建住房和公共设施,比如水井、打谷场等。这样,九百亩田就被分成了一个“井”字的形状,所以这种经济制度就称为“井田制”。

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子称为“庐”。这是先用六根柱子支成一个屋架子,然后再在架子上面盖上茅草,这就成了草庐,或者叫茅庐。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三次前往隆中,到诸葛亮住的茅庐中去拜访他,这就是“三顾茅庐”故事的由来。可见,从商周到东汉,虽然已经历经千余年,但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庐”字的甲骨文字形—— 就像一座房子。“庐”字的这个甲骨文字形“ ”又读作“六”,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茅庐是由六根柱子支起来的。

甲骨文“庐”字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节讲了“兼”和“庐”,还有“无兼不商”“无尖不商”“无奸不商”等词语。 ZYZcD2i4AbfSM0v1Xdb9Eizdi4w5Fc6j2+FkS0HP/ryaLlatJE0qL09osCRyuE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