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节

成绩与胜利

前面我们讲了“五谷丰登”的生活形态,这一节我们再来讲一讲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以及成绩与胜利的生活源泉。

很多人都喜欢看黄梅戏,特别是《天仙配》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更是流传甚广。《天仙配》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唱词,几乎人人会唱,特别是青年男女:“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一个美好的二人世界,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梦想。男人耕种田地,女人纺纱织布;男人主外,女人主内,这种男女分工是典型的中国农耕文化特色。

甲骨文“男”字

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一种自然的社会分工。那么,“男”字和“女”字所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中国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字都可以望文生义。那么,在 “男”字和“女”字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望文生义呢?我们先来看“男”字。“男”字是由“力”和“田”这两个字组合而成的,难道“男”的意思,是指用力耕田的人为男吗?其实还真是这个意思。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如果说《说文解字》的这个解释还不够充分的话,那我们再来看一下“男”字的甲骨文字形—— ,它就非常直观地表达了“男”就是使用耒(也就是犁)来用力地耕田。所以,“男”字是一个会意字。

甲骨文“女”字

我们再来看“女”字,它的甲骨文字形—— ,就像一个女人半蹲着或者是坐着纺线织布的样子。所以,“女”字是一个象形字。“男”和“女”这两个字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

耒(犁)

甲骨文“力”字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耕”字,它是由“耒”和“井”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们知道,耒相当于现代的犁,它是古代社会人们用来耕作农田的工具。从耒的外形上来看,非常像甲骨文“力”字的字形—— 。“耕”字由“耒”字组成,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但是它又为什么用一个“井”字呢?难道耕与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实际上在周代,国家实行的是井田制:把一块土地划成九个区域,其中,八个家庭每家各占一百亩田,这每家的一百亩田就称为“私田”;中间那一百亩田呢?属于国家所有,所以称为“公田”。整片土地的形状就像一个“井”字形,所以称为“井田”。看得出来,“耕”是一个会意字。

另外,古人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水井:一方面是生活用水,人们“凿井而饮”;另一方面是生产用水,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用大量的水来浇灌,这也离不开水井。所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水井:围绕着井而居住,围绕着井而耕种。

讲完了男耕,下面再来看女织。我们现在所用的“织”字是简体字形,是由“纟”和“只”字共同组成的,而它的繁体字形“織”则是由“糸(sī)”和“戠(zhí)”这两个字组成的,其中:“糸”字表示义,说明“織”字与丝线和布帛有关;“戠”字表音,表达“織(织)”字的读音。

这个“织”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行为,也就是纺织。纺织的工艺流程是:先将棉花搓成一根根的棉花条子,再把这一根根的棉花条子纺成线,然后再把线织成布。中国古代有手工的织布机,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还在延续这种手工织布的古老传统。

在古代,人们纺织而成的物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帛,另一种是布。实际上,帛也是布,只不过所用的材料不同:帛,是用蚕丝织成的;而布,是用棉线织成的。由于丝织品相对来说比较贵重,为了区别这两种织物,所以就一个称为帛,另一个称为布。

单综织机复原图

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大、庄严的事情,所以古人祭祀的时候,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通常是用贵重的帛作为供品,而不是用便宜的布作为供品。

人们把用作祭祀的物品称为“供品”,而向朝廷进献的物品呢?则称为“贡品”。作为祭祀用的供品,一般都是纯白色的;而作为进贡用的贡品呢?通常要绣上吉祥的图案。绣有彩色花纹的帛,我们就称为“锦”。而绣呢?则是指过程,也就是用彩色的丝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山、水等图案的过程。

在进贡用的贡品上,人们大多会绣上美丽的江河、山岳等图案。所以,我们在称赞祖国美丽的山河时,通常就用“锦绣河山”“锦绣江山”等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意。

男人在田间耕种,收获的是“五谷丰登”;女人在家纺织,收获的则是“锦绣河山”。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词语合并起来陈列,这是不是就像一幅象征男耕女织的“中国农耕文化图”?

实际上,“成绩”这个词也是“男耕女织”这种社会生活形态的一种体现。前面我们讲过,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人们收获完成熟的禾谷之后,这一年的农时也就结束了,所有该做的事情也都做完了,这就称为“成”。等到成的时候,人们得到的是劳动果实——禾谷,这叫什么?这叫成果。所以,“成”字体现的是男耕。

那么,绩呢?古人把纺线、织布称为“绩”。织布的工艺流程是:首先把松散的棉絮(包括麻等)合成一股,再通过纺车把它纺成线,然后把纺好的线再一寸一寸地织成布,一束一束地累积,最后再把织好的布一束一束地卷起来。需要注意的是,线和丝是不同的,丝是从剥开的蚕茧中抽出来的,这叫什么?这叫抽丝剥茧。从一个蚕茧中,可以抽出一根丝,然后再把几根丝合成一股,最后再缫(sāo)成丝线。

织好的布,一大束称为一匹。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就以匹为单位,按匹论价。我们看到,“绩”字不仅有“纟”字表示纺织,同时还有一个“贝”字,而贝是中国古代所使用的货币,它不仅表示钱,同时还表示交易。

到了年终的时候,男人们耕种有收成,而女人们织布则有一匹匹的累绩(积)。“成”和“绩”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成绩”。

讲完了“成绩”之后,下面我们再来看“胜利”。我们有必要首先来区别一下繁体的“勝”字和简体的“胜”字。在《说文解字》里,“胜”字读作“腥”,它的意思是指未煮熟的食物,为什么呢?因为肉是生的,所以有腥味。关于腥味,大家都有生活的体会,这个我就不多讲了。而“勝”字,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勝利”的“勝”字。今天,表示胜(xīng)味的“胜”字被“腥”字取代了;而“勝利”的“勝”字,又被表示腥味的“胜”字取代了,而成为“胜利”。

那么,这个“勝”字是什么意思?它原本是指织布机上用于卷线和卷布的两根转轴,这两根转轴称为勝。勝的两端有点像轮船上的方向舵,它可以转动。织布的时候,女人们用力扳动勝,这样就可以使线轴和布轴松动或者卷紧。每织好一束布,女人们就扳动一次勝。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放线,二是收布。每织满一匹布,就从勝上把布取下来。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女人们满心喜悦,心里产生一种自豪感。织布的时候,女人们不停地转动勝、不停地卷动布,这叫什么?这叫“稳操勝券”,也叫“勝券在握”。取布的时候,用的是一种专门用来割布的小斧子,这种小斧子古人称为“斤”,用斤把布割断后取下来。

在《列女传》里面,记载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孟母断织”的故事。孟子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母亲问他学得怎么样,小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一如既往。”母亲见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非常恼火,就拿斤(也就是那种专用的小斧子)把一匹快要织好的布割断了。看到母亲把自己费了很大精力快要织好的布割断了,小小的孟子不明所以,就问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母亲是怎么说的呢?你荒废了学业,就跟我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以后将会一事无成,长大以后,如果不去做强盗、当小偷的话,就只好被人奴役了。母亲的话对孟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他开始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现在我们再回到织布这件事情上来。每次织好一匹布,从织布机上取下来以后,女人们就在自己的发髻上戴上一枚像“勝”一样的发夹,这样的发夹我们现在叫什么?叫首饰。而在《山海经》这部先秦古籍里面,这叫什么呢?叫“戴勝”。这个“勝”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首饰了。

男人用刀收割成熟的禾谷,称为“利”;而女人用斤收割织好的布匹,并在发髻上“戴勝”作为标志。“勝”和“利”这两个字组合起来,称为“勝利”。

从“勝”和“胜”这两个字的原创之义的比较角度来说,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建议在汉字再次规范时:用“勝”字取代“胜”字成为正体字,而让“胜”字回归“腥”字的本义。

说到“戴勝”,我又想起了黄梅戏《天仙配》里面的两句唱词。七仙女先唱一句:“随手摘下花一朵。”董永马上回应:“我与娘子戴发间。”大家看,这是不是很像中国古代女人“戴勝”的情形?最初人们所戴的勝,称为“花勝”。在发夹的两端插上两朵小花,就像织布机上的“勝”一样。男人为女人“戴勝”,表示对女人的鼓励;女人自己“戴勝”呢?表示自我勉励。

后来,这种“戴勝”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头上所戴的“勝”,也渐渐地有了讲究,有了金勝、银勝、玉勝、花勝等不同种类。衡量一个女人一年织了多少匹布,所织的布品质如何,从她们发髻上所戴的“勝”,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

到了过大年的时候,女人们就把自己头上的“勝”全部取下来,挂在梳妆台上展示。这时候的梳妆台,看上去就像一棵五颜六色的宝树,人们把它比喻为一棵“摇钱树”,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节讲了“男”“耕”“女”“织”“成”“绩”和“勝(胜)”等字,以及“供品”“贡品”“锦绣河山”“锦绣江山”“成绩”“胜利”和“摇钱树”等词语。 ttsX7MZFt7Htiy+wuNcg//sUf5h0ldq43UrEBZgEQjTTbTJlEd43y2R+/Ik3zy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