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结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使阴阳恢复平衡,脏腑趋于协调,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生理功能

腧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诊断

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功能失调时,相应的腧穴就会有所反应,通过对这些反应的观察和探测可以协助诊断疾病。反应的部位通常出现在原穴、背腧穴、腹募穴、郄穴、下合穴等特定穴位处。

压痛是最常见的病理反应,按压穴位寻找压痛点是穴位诊断的重要内容。如胃肠疾病患者常在足三里、上巨虚、天枢等穴处出现明显压痛;痛经等妇科病症常在三阴交、地机、血海等穴处出现明显压痛。

除压痛外,还有许多其他反应,如隆起、凹陷、脱屑、皮下结节、丘疹、瘀斑,以及局部皮肤色泽和温度的改变等。

img

治疗

近治作用: 所有腧穴都能治疗它们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的病症。如眼睛周围的睛明、承泣、四白、鱼腰、太阳等穴位都能治疗眼病;耳郭周围的耳门、翳风等穴位都能治疗耳病。

img

远治作用: 许多腧穴,特别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能治疗远离穴位所在部位的病症。腧穴的远治作用与经络的循行分布密切相关,每条经脉上所分布的穴位都能治疗发生在该经脉循行线上的病症。

特殊作用: 与药物一样,有些腧穴对某种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作为对症治疗的首选穴位,如合谷止痛、内关止呕、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与药物完全不同的是,药物的作用都是单向的,如苦寒药物只能用于治疗实热证,而不能用于治疗寒证;而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如高热患者针刺大椎可使之退热,恶寒患者针刺大椎可发汗散寒。

img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作用主要与穴位所在的部位及所属的经脉有关。其主治规律可以概括为分经主治、分部主治两个方面。四肢部位的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症。尤其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这一主治规律更为突出。可归纳为 :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症。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任、督二脉分别行于头身前后正中线,与手足阴阳经脉相交会,是各经的总纲。督脉经穴主治以头项部为重点,任脉经穴主治以下腹部为重点,体现了“阳升阴降”的特点。

分部主治规律

头面躯干部的腧穴主治作用与腧穴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主要治疗局部及邻近脏器病症。在躯干部分,古人将第1 胸椎至第4 骶椎合称为“二十一椎”,分为上七椎(胸1~胸7)、中七椎(胸8~腰2)、下七椎(腰3~骶4),分别与前面的胸、上腹、下腹相对应。这些部位的腧穴,特别是各脏腑的背腧穴和腹募穴,除了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病。头面为诸阳之会,头部的腧穴治疗作用较特殊,对局部和全身均有重要作用,如耳穴、头部刺激区等,对全身都有较好的调整和治疗作用。

img

此外,颈项部的腧穴除主治咽喉疾病、热病外,还治疗上肢的病症;侧胁部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疾病;侧腹部腧穴主治肾、盆腔病症;腰骶部腧穴除主治大肠、膀胱、子宫等下焦病症外,还可治疗下肢部病症。 iYxtaR0L8Ju4WvpOZNpc0iSdG0v11Rbsr+r3FK0isyykgnFl/a8GMMJhLZyzC8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