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及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等组成的。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

img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按其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img
img
助记歌

太阴阳明行在前,

厥阴少阳行中间,

少阴太阳行在后,

肝脾中都交叉变。

img
img

十二经脉的走向、流注和衔接

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形成“脉行之逆顺”,其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胸)。

助记歌

手之三阴胸走手,

手之三阳手走头,

足之三阳头走足,

足之三阴足走胸。

助记歌

一肺二大三胃经,

四脾五心六小通,

七膀八肾九心包,

三焦胆肝相连行。

img
img

这种“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十二经脉正常的流注,除有逆顺之走向外,各经脉尚需相互衔接。十二经脉之间的连接,除了两经直接相连外,有的是通过分支相互连接的。

助记歌

十二经脉交接点,

胸部阴经相互衔,

阳经交接于头面,

表里两经在肢端。

1阴经与阳经(阴阳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手太阴肺经在食指(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环指(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2阳经与阳经(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img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和头部,起沟通作用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具有“离、入、出、合”的分布特点。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项部出来称“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合”,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脉,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脉。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计1 条,称“十五络脉”。四肢部的12 络,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躯干部的3 络,起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所不同者,经别分布较深,无所属腧穴,也无所主病症;络脉分布较浅,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8条经脉的合称。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正经,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十二经脉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督脉行于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任、督二脉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及相关病候,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的穴位均寄附于十二经脉之上。冲脉行于胸腹第一侧线,交会于足少阴肾经。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带脉横斜地行于腰腹,交会足少阳经。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诸经。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足少阴诸经。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会足少阳诸经。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诸经。 AgqnaBxMuOJUqJ8lQ/H/0VMhVzEayKBPiaTj9bRrvdPGgv6re4MnOFu+8wOMhm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