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独立思考,永远是人类最高贵的品性

| 武志红 |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夜王率领成群的异鬼,潮水般涌向黑城堡,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摧毁一切。这震撼一幕,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词——乌合之众。

“异鬼”是没有灵魂的生物,类似行尸走肉,在一些美剧中也叫“丧尸”,都属于虚构的形象。而法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则为我们展现了现实中的异鬼和丧尸。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独立的个体,用大脑思考,有控制力和判断力。但当个体融入群体后,大脑活动逐渐消失了,脊髓活动却分外活跃,人会因此变得冲动、易怒、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如同丧失灵魂的异鬼和丧尸,蜂拥而来,又汹涌退去。

一直以来,法国大革命被视为荡气回肠的人类史诗,然而勒庞让我们看到,这些群情激昂的人同时制造出人间悲剧——肆意屠杀,毫不犹豫地杀掉妇女和儿童,“他们在成堆的尸体旁载歌载舞,甚至还安排了‘女士专座’的长凳,以便近距离观赏处死贵族。”

这场景之恐怖,堪比美剧里的丧尸围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勒庞认为,根源在于当人身处人群中时,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会取代个体的有意识行为。

个体的有意识行为,是指每个人必须独立思考,活出自己,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这意味着个体的意识必须是清醒的、理智的,行为也应该是个性鲜明的。而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是指群体成员丧失了个人的主体感,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感受、想法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个体的意志消失在了群体中,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了无踪迹。据说,希特勒在检阅身穿黑色制服的党卫军时,看着黑压压的人群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他说:“我没有看见一个人,我看见的是人群。”

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个体在面对群体时的迷失。几年前,我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女孩很困惑于自己的“怪”。

她和朋友去看电影,演到男主角去世的桥段,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哭,可她却一点也哭不出来,甚至连感动的感觉都没有。可最后,为了让自己显得合群,她偷偷用眼药水弄湿了纸巾,并在自己脸上擦了擦,假装刚刚哭过。

女孩说的那部电影我也看过,说实话,虽然有些片段很煽情,但在情节设置和演员表演方面,确实乏善可陈。女孩的“怪”,很可能是因为有着和旁人不同的鉴赏力,但群体不需要成员具备这样的能力,也不允许这样的能力。一开始,个体或许还会因为自己的特殊而不安,继而就会心安理得地放弃独立思考,跟从群体行动。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具体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肆无忌惮释放本能。

一个独立而有责任心的个体,因为忌惮受到惩罚,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当他藏身于群体中,因为所做的一切都是匿名的,所以不再考虑后果。而且,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还会衍生出一种人多势众的可怕力量。这力量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强大,而是因为盲目,如同滚烫的铁水一泻千里,肆意流淌,总是伤害无辜。

不久前,一位女医生和一位13岁少年在泳池里发生了争执,这事后来被曝光到了网上。网上成千上万缺乏独立思考的“键盘侠”,就像嗅到了气味的“异鬼”和“丧尸”一样,迅速展开攻击,一边倒地开始了对女医生的谩骂。被骂了几天后,女医生身心交瘁,选择了自杀。事情却也在这时有了反转,女医生的家人说出了争执的起因——少年在泳池中,先对女医生进行了肢体骚扰。一瞬间,“键盘侠”调转炮口,将之前用来谩骂女医生的话,在少年一家身上又用了一遍。

被无意识控制的群体就是这样,他们不擅长推理,却很擅长付诸行动。他们的行动不是依据理性,而是依据情感。在情感与理性的永恒冲突中,情感从来就没有失败过。正因如此,盲目的服从,极端的偏执,狂热的传播,就是他们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就像是被狂风卷起的树叶,可以向任意方向飞舞,但最终都会坠地。

2.严重的传染性。

在美剧中,“异鬼”和“丧尸”会通过撕咬,让正常人变成自己的同类。同样,缺乏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也会将自己的无意识行为传染给别人。勒庞说:“混乱癫狂的头脑,本身就具有传染性,正因如此,治疗疯癫的专家医生很容易自己发疯。事实上,有些类型的疯癫,比如广场恐惧症,甚至能由人类传染给动物。”在乌合之众中,每一种情绪和行为都具有严重的传染性,群体意见和信仰的传播,主要就是依靠传染。

3.容易被催眠和暗示。

乌合之众不容易接受逻辑和推理,却很容易接受催眠和暗示。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位叫戴维的心理学家召集了一群观察者,其中包括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华勒斯先生。在试验中,戴维当着他们的面演示了“灵魂现形”,并让他们将其记录下来。虽然戴维很清楚,自己只是耍了个低端的骗术,进行催眠和暗示,而在这些优秀观察家写下的报告中,全都认定自己观察到的是超自然现象。

这群观察者的智商,远远高于常人,却也难逃暗示和催眠的影响。

被催眠和暗示的人,大脑处于停转状态,只服从脊髓神经发出的无意识信号,而这种信号完全是由别人控制的。这时,个体不再是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受自我支配的机器。

很多人也正是利用无意识信号,实现自己的目的。演讲家用煽动性的语言从情感上打动听众,而不会指望靠理性让其服从。广告重复同一句话,比如“X牌巧克力是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些话简单,粗暴,肤浅,甚至前后矛盾,却能给人强大的催眠和暗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被洗脑,真的以为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相比起充满理性的著作,几句肤浅却有感召力的口号更能带来催眠与暗示的效果。

以上就是群体无意识行为的三个具体表现,会让我们更加认清群体所产生的影响。

《乌合之众》虽然是在1895年首次出版,但你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观点丝毫不过时,反而会让人茅塞顿开。经典就是这样,禁得起一代代人的验证。

在我们这套丛书中,《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强调我们要在自卑中追求超越,而唯一可以超越自卑感的方式,是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工作、社交和婚姻等各种关系中,将生命充分展开,成为真实的自己。

而这本《乌合之众》则是群体心理学的杰作,它告诫我们:融入群体,意味着个体人格的消失,群体的叠加只能是愚蠢的叠加。这似乎让我们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生命的展开必须要在关系中进行,而另一方面,建立关系则可能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沦为“异鬼”和“丧尸”。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既能融入群体,又不失去自我呢?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对此有着清醒的见解,他认为:如果我们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融入群体,我们就会像一锅粥一样,每个人都失去个性、独特性和完整性;但是这并不是融入群体唯一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我们不必成为一锅粥,而是可以像沙拉一样各自保持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并呈现在一起。

在这样的群体中,也许我们有冲突和争论,却能倾听不一样的声音。也许我们的个性各不相同,却能相互接纳,让关系变得真诚而真实。最终达到勒庞所说的层次:“尊重不能容忍的事物,是一个民族的美德。”

而上面这种融入群体的方式,也就是我一直崇尚的“我与你”的关系,想要建立这种关系,需要我们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跟随内心的节奏前行。 zzxA/LSyBl9HeldG94eLFisPM3btN65aaElvLJAMGT4zA///+SihBhzRSHgWC74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