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安倍经济学的所有政策都没有显著成效,是因为日本政府对现实有着错误的认识。
例如,安倍首相说,“通过实施安倍经济学来推动日元贬值,那么那些迁至境外的制造业就会迁回日本”。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即使这些制造业迁回日本,在日本也早已没有在工厂工作的工人了。
日本拥有大量劳动力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度增长的时期,距现在也有40多年了。确实,在那个年代,由于从地方中学毕业的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求职,所以只要是首都圈的工厂,劳动力都很充足。但一进入20世纪70年代,地方的初中毕业生集体涌向东京就业的景象渐渐成为过去式,位于城市周边的制造业为了招到工人,开始向东北等地的农村地区迁移。
现在,由于日本的少子化现象日趋严重,再加上大学升学率的提高,如今即使在地方也很少有初中毕业的工人了,而那些到了二十二三岁还连一根铅笔都没削过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工厂的生产工作。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趋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所以谁也不想专门去工厂工作。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厂只有设在泰国、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才能确保充足的劳动力。当然这种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日本,蓝领阶层不足是所有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日本想招募成百上千的工厂工人的话,就只能像德国那样依靠外来移民了。
我曾经参观过位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轮胎工厂,在那里,除了厂长,剩下的工人几乎都是外来移民。德国的失业率只有4%(欧洲标准:欧盟统计局),失业率能够如此之低也是必然的。
所以,日本要想拥有充足的劳动力,政府就必须接受移民,引进100万人左右的外国劳动者。但是,安倍政权却不接受移民,这样下去肯定无法实现拥有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的工厂劳动力。
同样,日元贬值有利于企业出口也是谎言。长期以来,美国不停地发起贸易战且诱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尝尽苦头。基于这样的经验,为了尽可能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如今日本几乎所有的出口型企业都将生产地、经营地设在日元、美元以及东南亚等多种货币的国家,那里采取对汇率变动持中立状态的“中性货币政策”。
无论是1美元兑换70日元还是120日元,这些企业都能幸存下来,而那些主张“日元必须要贬值”的企业早就破产了。或许有人会说:“经团联(经济团体联合会)不是鼓励日元贬值吗?”然而,那群人是因日元升值而饱受痛苦的一个老年人群体。
同样,被安倍首相当作经济支柱的“国土强韧化规划”“灾后重建”“建设磁悬浮中央新干线”等政策,也没有什么大的效果,只是给承包工程的土木建筑业带来了一些微薄利润而已。由于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所以通过增加公共事业建设带来的经济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对于建设磁悬浮中央新干线这项政策,由于日本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简称“JR东海”)称要用自己的资金来修建,所以这项政策并没有引起国民的争论。若这条新干线开通,从东京(品川)到名古屋只需要40分钟,但区间内90%的地段均需建设隧道。JR东海应该对这项工程重新做一个基本评估,估算线路开通后一定会乘坐的人能有多少,算上公司要缴纳的税款,这项工程是否能产生利润。
同样,国土强韧化规划也毫无意义。即使政府整修了高速公路,通车数量还是一样的,所以国土强韧化规划并不能算是经济政策。而灾后重建也是不得不做的事,并不是一项有乘数效应
的财政支出项目。
由此可见,安倍经济学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是多么肤浅。若日本政府继续推行错误的政策,日本经济绝对不可能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