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在北京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他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10月,被《晨报》聘为记者派往苏俄访问,写有《赤都心史》和《俄乡纪程》,向国内介绍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情况。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回国,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曾负责编辑《新青年》、《向导》、《前锋》等刊物。1927年8月,他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纠正并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并领导建立中共上海组织工作。1927年10月至翌年,他在上海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编辑出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什)维克》周刊,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并领导开展工作。
《布尔塞(什)维克》创刊于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出版5卷52期。瞿秋白亲笔题《布尔塞维克》刊名,每周必从他的住所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到编辑部一次,既代表中共中央主持编辑部工作,又代表编委会向中共中央汇报党刊工作。他自始至终坚持为《布尔塞(什)维克》撰写评论和其他重要文章,先后发表《布尔塞维(什)克发刊辞》、《国民党消灭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青天白日是白色恐怖的旗帜》、《武装暴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还是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与苏维埃制度》等文章50余篇。1928年,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回国。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王明等人的打击,被解除中共领导职务。1931—1933年,在上海与鲁迅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撤离中央苏区长征后,1935年2月,在突围转移中于福建长汀水口乡附近被国民党逮捕。同年6月18日,瞿秋白在长汀西门外中山公园英勇就义,遗著有《瞿秋白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