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以其辽阔的疆土、灿烂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内部各地区也同样为我们展现着一幅绚烂多姿的图景,不管是江南的小桥流水、草原的辽阔壮美,还是大漠的空灵寂静、雪原的雄伟挺拔,乃至海洋的蔚蓝广袤,这些都汇聚成了中国在地理与文化上的复杂面相。共同构成中国整体的中原与边疆地区,虽然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无法割裂它们之间在文化与政治上的血肉联系。如今,要更为深刻地认识整体的中国及其复杂性,就需要我们摆脱单一农耕社会的视野,更好地去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边疆地区与边疆社会。这是我们编选本书的思想主旨。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世界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和战略学家,他的一生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在中国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并在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和事业,成为西方对华边疆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学者之一,也是我们如今研究现代中国边疆问题和边疆史所无法绕过的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岁月,随着拉铁摩尔受美国罗斯福总统委派赴重庆出任蒋介石政府政治顾问以及《中国的边疆》(即《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在华译介出版,国内学术界曾掀起过一个拉铁摩尔研究的高潮。但随着后来政治局势的变化,拉铁摩尔在中国知识界逐渐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国内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拉铁摩尔研究热”。但从整体局面来看,与和他同时期的著名学者费正清相比,国内对于拉铁摩尔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对于他的相关理论范式的探讨也依然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有鉴于此,由于共同关注边疆研究和拉铁摩尔研究的契机,我们萌发了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拉铁摩尔的代表性研究论文结集出版的想法。在我们将想法跟诸位作者沟通之后,他们欣然同意将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纳入进来,并期待该文集出版之后能够进一步推进国内的边疆研究以及对拉铁摩尔及其理论的探讨。
在选编本论文集的时候,恰逢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时空压缩的社会进程,将传统的“天下”压缩到“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权力容器”当中的话,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重现一个时空延展的新进程,即释放出被遗忘的内陆欧亚文明的国际交流体系,而这一交流体系的中心就是现在的中国边疆。拉铁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中国历史发展的“长城中心说”,将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延伸到长城两侧,已经破除了单线意义的以中原为中心的“边疆观”,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相信今天对于拉铁摩尔的结集研讨,有助于我们思考“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向“枢纽”与“中心”的意义转换问题。
学术之功不在一日,对于真问题的追问也不在一时,它需要我们用更大的耐心与精力去关注、去反思。对于拉铁摩尔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远不是这本书能够全面涵盖的,但有了这个开端,便给学界提供了进一步推进探讨和研究的基础。我们各自所在的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也十分支持这一工作。而这也是我们编选本书的现实动力。我们相信,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国际交流的推进,国内学术界将会有更多从学理角度思考和探讨拉铁摩尔及其思想的作品问世,这样的话,我们的愿望也就达成了。
编者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