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十岁的好汉,你们都去哪儿了?

阿尔多·卡鲁佐在四月二十五日的《晚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谈论(四十六岁的)恩里克·莱塔的文章,称他为八十年代的小伙子,即一个成长于“热衷星期六夜晚、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年代”的人。卡鲁佐随后说,八十年代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时期:在某些人眼里,那个年代雅痞流行,米兰是醉生梦死之地,各种意识形态相继坍塌;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八十年代却有着相当关键的意义。在一九九七年的一篇专栏中,我曾表示,八十年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冷战在那时结束,苏联在那时解体,生态主义在那时兴起,志愿者运动在那时起步,痛苦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移民潮(由第三世界国家拥向欧洲)在那时初露端倪,个人电脑革命在那时拉开了第三个千年的帷幕(尽管当时的人们还不曾察觉)。因此,我们如何能将八十年代视为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十年?至于那个年代孕育了怎样的一代人,我们拭目以待。显然,莱塔只能算是第一只报春燕,而九年后出生的伦齐直到九十年代才算成熟起来。

我想谈的是另一个问题。最近的危机表明,我们的“九〇后”制造了好些运动,却还未打造出真正的领袖。上个星期,几乎所有关于人格魅力的讨论都是围绕那些年龄在八十岁上下,甚至超过八十岁的人士展开的,如纳波利塔诺、贝卢斯科尼、罗多达、马里尼等,至于七十五岁的阿玛托、七十四岁的普罗迪和七十岁的扎戈莱波斯基,都要算作年轻一代了。为什么在高山仰止的老一辈和八〇后新一代之间,存在如此之大的领袖空缺?因为我们缺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代人,即在一九六八年前后满十八至二十岁的人。

当然,任何规则都有其例外。我们的确可以列举出贝尔萨尼(一九五一年)、达莱马(一九四九年)、朱利亚诺·费拉拉(一九五二年)等名字,甚至还能算上格里罗(一九四八年),然而,前三位经历了一九六八年的学潮(包括一九五八年出生、更为年轻的温多拉也是如此),而格里罗当年还在当演员。总之,曾经的六八学潮干将从未参与政治角逐,也未曾成长为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流砥柱。

他们其中一些人陷入了恐怖主义的泥沼,卷入议会外斗争;另一些人选择担任较为低调的政治职务(如卡帕纳);还有一些人(他们的革命激情只是装模作样,或者说是见风使舵之举)变成了贝卢斯科尼的幕僚。他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发表政治评论,还有的干脆躲到了充斥着痛苦和不甘的象牙塔里。斯特拉达等人投身于志愿者运动。然而,在危急时刻,却没有任何国家拯救者挺身而出。

当年的六八学潮的确是一场颠覆全世界的运动,其中的参与者也的确心怀伟大的理想,这场运动令社会习俗和社会关系发生了部分改变,却始终没能触及最为核心的政治经济体系。当年,他们的确风华正茂,得到无数青年男女的支持,甚至可以与政府首脑面对面交流(甚至对其恶言相向)。他们自以为无所不能,却忘了(或是还没来得及学会)一个普遍规则:在当上将军以前,首先得成为二等兵、下士、中尉,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若是刚上战场就当将军(只有在拿破仑所处的年代或庞丘·维拉率领的部队里才会出现类似的情形),最终只能落得个重返连部的下场,任何调兵遣将的技巧(绝非易事)也学不到。

当年,崇尚天主教和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都知道,身经百战,方能指点江山。

将时间付之一炬的那一代人,最终也在岁月的长河里将自己的(政治)前途燃成了灰烬。

二〇一一年 8Uk69rqxJWNzs4RHH8W91ojYBCxlg/2F+NWU6ZxFuHiO+g0W7dLW7fwlXxhgF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