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杀死比尔:奸尸、恋童癖与俄狄浦斯情结

主演分析

昆汀挑选的电影演员都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比如在《杀死比尔》中扮演主角“新娘”的乌玛·瑟曼(Uma Thurman),她身高178cm。瑟曼家族非常富有,她的母亲是瑞典美女,同时又是精神分析师。瑟曼的迷人气质就是小时候从她母亲那里耳濡目染而来的。瑟曼的父亲算得上是欧洲第一个真正的藏传佛教徒,所以在乌玛·瑟曼的表演中有很多东方的气质特点。

影片中的另外一位主演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大概于2008年左右在泰国的某个宾馆中上吊自杀了,当时他正在拍电影。大卫·卡拉丁长了一张坏人脸,在《杀死比尔》中,他扮演的是黑帮老大比尔。不过,这个黑帮老大有点儿“盗亦有道”,他有一把刀是专门到日本找制刀大师制成的。

电影分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新郎、新娘及家人正在举办婚礼。婚礼现场有钢琴师和牧师,一切都非常完美。但是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在旁边吹竹萧,引起了新娘的注意。她出去一看,原来是黑社会老大比尔(她的情人)来找她了。新娘知道大事不好了。她对比尔说:“我怀孕了,是你的孩子。”话音未落,就被比尔一枪爆了头。

这样的开头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是没有希望的,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看电影时会觉得,在这种毁灭性的攻击性中还有希望呢?也许是因为在新娘被“爆头”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她竟然还活着。

这一场婚礼大杀戮发生在一个小镇的教堂,一共死了七八个人,相当于灭门。这是一个大案子,由警长亲自办案。警长的儿子(一个小侦探)也在现场,这是暗喻在这个小镇也讲“裙带关系”,警长的儿子就是警长塞到警察局的。警长看着特别有派头,打扮得特别光鲜,戴着墨镜——在他的驾驶座前面,至少摆了四副不同颜色的墨镜。警长来到现场,蹲在新娘面前,被爆了头的新娘一口血痰吐到他的眼中。警长很镇静地用手把右眼的血痰抹去,然后告诉儿子说:“这个新娘还活着。”

比尔手下的几个女人,非常嫉妒新娘,因为新娘是老大的女友,还怀了他的孩子。老大跟新娘翻脸以后,派她们在内的一群人到婚礼上把所有人都杀了,并且残忍地折磨了被爆头的新娘。但是,当知道新娘还活着的时候,比尔派艾尔去杀她。艾尔是嫉妒新娘的女人之一,她是独眼龙。在要杀新娘之前,比尔突然改变了主意,说:“在她还活着、还可以跟我们斗的时候,我们可以杀她;但是,我们不应该在她昏迷的时候,像贼一样去杀她。”电影从这个时候开始转折。这也是昆汀的一个特点,他总是把事情推向某种极致,然后再回头。

昆汀的电影虽然以“杀人嗜血”为标志,但是也隐含其他原始的变态行径,如奸尸、恋童癖等。“奸尸”发生在女主角整整昏迷了四年期间。在这四年间,有不少男性花钱买通护理,与昏迷的女主角发生了关系,这其实相当于“奸尸”(这个情节似乎也在揭发医院的黑幕)。由美国华裔演员刘玉玲扮演的玉莲是东京的黑帮头目。早年她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杀死,所以为了报仇雪恨,她11岁的时候扮成女童找到患有“恋童癖”的仇人铃木。最后玉莲终于把铃木杀死了。这个情节则对“恋童癖”给予了直接体现。

在《杀死比尔》第一部中,我们发现里面充斥着太多的杀戮,以及恋童、奸尸等特别原始的变态冲动。除了这些,你也会发现“盗亦有道”,而比尔就是“盗亦有道”的黑帮老大。

《杀死比尔》第一部结尾部分,女主角找到了东京的黑社会老大玉莲,准备复仇。这时,昆汀开始把女主角推向极致。玉莲的手下骑着摩托车回来了,女主角一个人大战几百个人。当把这几百个人全部杀死后,她再与玉莲交锋。女主角被玉莲的剑砍中两处:一处在后背,一处在侧面。玉莲很轻蔑地对她说:“你一个白种金发女郎,不配像武士那样挥剑。不过,我现在可以让你像一个武士那样死去。”没想到,接下来女主角居然重伤玉莲。玉莲在死之前,深深地向女主角鞠了一躬说:“我刚才看轻你了,我向你道歉。”这时,女主角明白她即将要杀死对方了,所以两眼含着泪说:“我接受你的道歉。”然后,女主角像东方武士那样一剑挥下去,只见一束乌黑的长发飘落,玉莲被剑砍死。但是,昆汀并没有直接描述玉莲被砍死的画面,而是把镜头推向非常美的东方式雪夜里。在静美迷人、无声飘落着雪花的雪色中,昆汀完成了这一经典场景的塑造。

一般来说,我们歌颂爱情或弘扬道德,总是把它们往好的方向推。但是,越往好的方向推就越会让我们心生厌倦。因为如果它们太好了,我们反而觉得太假,这也许是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恶和不满。而另类的电影常常是把它们往恶的方面推,往无望无助的方向推。当推到极致的时候,浪子回头,突然发生转变。比如,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很多动作电影都是这样的。再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坏到了极点,有一天他突然变好了,这时你就会觉得,连他这样坏的人都能变好,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是:如果让天使活在一群恶魔当中,能活下来吗?天使是活不下来的,因为有那么多恶魔,但只有一个天使,恶魔是不可能被天使感动的;但是,如果让一个恶魔活在一群天使当中,这个恶魔就有可能变成天使。这是人类心理的某种机制。

一个孩子,如果很小的时候没有被很好地照顾,那么他(她)内心就会充满愤怒。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够接得住,即在孩子的攻击中活下来,他(她)就会慢慢地变得比较平和;如果父母接不住,他(她)就会变得特别糟糕,最后甚至会变成恶魔。对于孩子来说,变成“恶魔”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她),他(她)自己很难活下来。但是,为什么遭到父母虐待的孩子,却会说我的爸爸妈妈是多么多么好呢?这样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变成“恶魔”呢?因为在他(她)的内心体验中,如果自己变成了“恶魔”,那么父母就是“天使”了,就不会虐待他(她)了。当这样的孩子不断地营造“周围的人都是天使,只有我是恶魔”这样的内心世界时,现实生活中的他真的会变成“恶魔”。

昆汀喜欢把所有的剧情和角色先往“恶魔”的方向推,让这个人杀人无数、坏到极点,由此把毁灭性渲染到极致。到达极致后,昆汀就会突然点亮一束光线,让你感觉到在毁灭性里好像有某种道义、希望和逻辑存在。这样一来,你就会从整体性的视角看待这部电影,把电影的方方面面有逻辑地联系在一起。

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在《杀死比尔》中,女主角很年轻,而她的前男友比尔的年龄很大,相当于她的父亲。由此而论,这部电影也是讲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的。

作为一个很有天赋的杀手,女主角不得不臣服于能当自己父亲的黑社会头目比尔,并且怀了他的孩子。当她要离开比尔,跟同龄人结婚时,比尔可能感觉到了她的叛离,他不允许她成长,于是在狂怒之下把她“杀死”了。

在中国的“俄狄浦斯式”叙事里,父母是不能死的,而孩子要死掉一次。但是,在美国人昆汀导演的电影《杀死比尔》中却是这样的:女主角活了下来,然后杀死了比尔。这就意味着她已经通过成长变得成熟了。她告别了过去,有了成人的身份和母亲的身份,可以去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孩子还活着,则意味着希望还在。

《杀死比尔》的真正内涵,也许就在此吧! 8pF/TeS3cIjsMjPLHrx7lHPZ/+wp/6sdebXPJ3/49WQ8vwfWvynj7e1qSx95yk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