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驰名世界的天才大诗人,印度和孟加拉国人民虔诚地称他为“诗祖”、“诗圣”。1913年,他把他的一部分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取名《吉檀迦利》,他因这部诗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排行第十四。几位兄长是蜚声孟加拉文坛的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他家中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婆罗蒂》;位于朱拉萨迦的祖居,是当时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经常聚会的场所:泰戈尔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对文学、音乐、戏剧产生浓厚兴趣。他广泛涉猎家里收藏的梵文、孟加拉语、英语名著,一拿到优秀之作便如饥思渴、废寝忘食地阅读,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同时以稚嫩之笔尝试文学创作。他的五哥——戏剧家乔迪宾德拉纳特既是他的兄长又是导师,从不因他年幼而小觑他,而是耐心细致地对他讲解孟加拉诗歌的韵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处,把修改过的习作在家中办的杂志《婆罗蒂》上发表。泰戈尔嗓音洪亮,儿童时期就参加演戏。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不久,就以孟加拉和爱尔兰曲调尝试着创作了音乐剧《蚁垤的天才》。之后,他曾参加和指导自己创作的多部剧作的排演。

泰戈尔八岁开始练习写诗,从发表处女作《野花》到1941年逝世前一星期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创作生涯长达72年之久。为后人留下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入二十八卷本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中的剧本共有四十六个。其中既有话剧、诗剧,也有歌剧、歌舞剧,既有独幕剧,也有多幕剧。

泰戈尔戏剧题材广泛,涉及习俗、宗教、教育等诸多方面。

《自由之瀑》是泰戈尔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反映20世纪20年代印度群众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剧中国王罗诺基德下令修建的用活人祭祀的“钢铁大坝”,是禁锢诗人“祖国母亲”的“枷锁”,是殖民统治的象征。“瀑布”是印度自由的象征。苦行僧达南贾亚主张“举刀猛砍暴力之根”,是当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太党领导人甘地的生动形象。诗人通过太子奥维吉德“凿塌大坝”被洪水卷走,歌颂了为民族独立慷慨献身的志士仁人。

1912年发表的《邮局》,是泰戈尔的名剧之一,曾在欧洲几个国家演出。关于该剧题旨,国内外评论家看法不一。笔者认为,泰戈尔是教育家,该剧表现的是他独特的教育理念。泰戈尔说:“树林、藤蔓、新鲜空气、清澈的湖水、旖旎的风景……比考试、书桌和写字板更重要。”所以在他的诗作里可以看到孩子当瓦工造高楼,在草地上放牛,在窝棚上轰赶偷吃粮食的鸟儿。该剧中的小主人翁奥玛尔向往成为“卖酸奶的小贩”、走街串巷的“邮递员”、周游世界的“行脚僧”,与泰戈尔儿童诗中塑造的人物几乎一模一样。奥玛尔坚定地说:“我没有病。”这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渴望在田野上奔跑、游玩,却被被姑父、郎中、村长关在屋里,向他灌输成为“学者”的传统思想。他的病是被陈规旧俗逼出来的。在将学生囚禁于教室,不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自然,片面追求高分,导致有些孩子厌学的情况依然存在的今天,读读传递泰戈尔教育思想的这个剧本,是不无好处的。

1828年,罗摩·摩罕·罗易创建梵社,倡导宗教改革。1911年前一段时间,泰戈尔任梵社秘书,他的全新宗教观点在《马丽妮》中得到生动体现。剧中马丽妮信奉的新宗教,是泰戈尔的宗教,其本质是“爱一切生灵”,哪里有仁慈和爱情,哪里就有这种宗教。这种宗教“在爱的怀中搂着大千世界”,这是普世宗教。此外,泰戈尔通过剧中人物之口,指出应允许“各种宗教崛起,放射自己的光芒”,强调各种宗教的信徒应有宽广胸怀,与其他宗教信徒和睦相处。这个剧本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啻是为缓和当时印度两大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开的良方,对解决当今世界教派冲突也有启示意义。

《牺牲》被认为是孟加拉戏剧的经典之作。剧情围绕杀生献祭而展开。目睹杀生的残酷,国王下令禁止杀生,招来顽固维护宗教旧规的祭司的强烈反对和祈望女神赐子的王后的阻挠。在祭司的蛊惑下,亲王阴谋篡权,事败,在流放途中勾结莫卧儿军队杀回国内,逼迫国王退位。为使民众免遭涂炭,国王同意退位。祭司养子的自杀,使祭司幡然醒悟。此剧揭示了顽固的宗教陋习和宗教改革的迫切性。剧末,祭司和王后在国王仁爱的感化下成为他的追随者,预示着以爱进行宗教改革的光明前景。

剧本《国王》试图揭示的是:真正的美,究竟是容貌美还是心灵美?丑陋的国王娶了美貌的苏达尔索娜。国王怕王后嫌弃他,晚上在暗室中和她过夜,不让她看到他的真貌。但经不住王后死缠硬磨,国王答应在十五让她站在王宫顶上看到他。但这一天王后见到英俊的假国王动了心,而见到丑陋的真国王,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但在她和父王身陷绝境时,国王率兵打败妄图强娶王后的康基国王,救了父女俩的命。他“以爱的执着”、“真诚的项链”终于打动她的芳心。面对曾使她的心颤抖的国王的“黑脸”,她脱口说的“主人,你长得不美,但你无与伦比”这句话,彰显人品的真正价值。诗人设计的获得真爱的复杂故事情节,表达了认知人生真谛的艰难。

诗剧《贞妇》中的奥玛帕伊是维那亚克的女儿。在奥玛帕伊成亲的那天,菲贾普尔王朝一个穆斯林贵族劫持了新郎希维希的迎亲队,接着和他的随从装扮成迎亲人员,抢走了奥玛帕伊。奥玛帕伊成为穆斯林贵族的妻子,对他产生了感情,为他生下一子。维那亚克和希维希率兵讨伐,希维希战死,维那亚克凶残地杀死了他不承认的女婿,希望女儿回到自己身边。但她母亲腊马巴依恪守“从一而终”的传统理念,强迫女儿为所谓的合法丈夫希维希自焚殉节。诗人塑造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赞美超越宗教派别的纯洁爱情,严厉谴责灭绝人性的封建婚姻制度。

诗剧《待在地狱》采用倒叙手法,在通往天堂的路边的地狱门口,回顾毗黛哈国发生的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国王索玛卡晚年喜得贵子,从此沉迷于父爱。有一天听见小王子啼哭,撇下政事,直奔内宫,不理睬国师的祝福。国师使出毒招,骗得他的承诺,使他丧失儿子。他的“深重罪孽”把他送进地狱。两人死后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甘愿为自己的过失待在地狱。这出悲剧给世人的警示是:即便身居高位,也不得以任何借口做不人道、丧失人性的事情,否则,报应就是坠入地狱。

诗剧《甘陀利的祈求》和《迦尔纳和贡蒂》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的核心故事是:婆罗多王族的后代中有两房堂兄弟,分别叫俱卢族和般度族。俱卢兄弟用赌博的方法赢得般度兄弟的国土。般度兄弟被流放森林。之后两族之间爆发大战。俱卢族几乎全军覆没。般度兄弟收回国土。《甘陀利的祈求》是俱卢兄弟以欺骗手段赢得王权之后,他们的父亲持国、母亲甘陀利和长子难敌的对话,三个人物,个性鲜明。难敌忌妒心极强,为了“独享荣华富贵”,不择手段夺取王位。持国性格懦弱,一方面骂儿子是“鄙卑小人”,一方面让父爱蒙住眼睛,对儿子的阴谋诡计听之任之。甘陀利爱憎分明,大义灭亲,强忍内心的痛楚,坚决要求放逐不讲信义的儿子。诗人精心编写的这篇对话,旨在谴责施展阴谋诡计牟取利益的卑鄙行为,弘扬坚守道义的优秀品德。

《迦尔纳和贡蒂》中的贡蒂少女时期曾殷勤侍候敝衣仙人。敝衣仙人教会她一条召唤天神和她媾合生子的咒语,她出于好奇,呼唤太阳神,生下一个儿子。她不敢养育,将其抛弃。一个车夫收养了这孩子,取名迦尔纳。贡蒂后来嫁给般度,生了阿周那等三个儿子。迦尔纳长大后成为俱卢族第三任统帅。该剧描写般度族和俱卢族大战前夕,贡蒂想以母爱打动迦尔纳,让他回到般度兄弟之中。诗人通过迦尔纳不为所动,宁可“平静地等待失败和死亡”的表白,赞美了坚守信义的崇高品德。

蚁垤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作者。传说中他曾是强盗头子,后遇仙人点化,潜心于史诗创作。音乐剧《蚁垤的天才》描写了他创作史诗前的一段经历。面对被抢来当作牺牲献祭的女孩,他良心发现,命他手下的强盗释放女孩。猎人射杀麻鹬,他又予以谴责。他由凶悍转变为富于同情心,表明人性中善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强化,最终战胜恶的一面。

取材于《尼泊尔梵语佛教文学》中一个佛教故事的歌舞剧《昌德尔姑娘》,反映了贱民蒙受的屈辱。剧中施展穿越时空的想象,将卖花姑娘、卖酸奶和卖手镯的小贩认为昌德尔族姑娘布罗克丽迪不洁不净,拒绝和她接触,与佛陀弟子阿难陀态度谦和跟布罗克丽迪要水喝,做鲜明对比,从而暴露种姓制度的残酷,让人们认识到进行社会改革,铲除种姓歧视,实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天堂闹剧》篇幅短小,揭露人们习见的社会弊端,可以称之为袖珍小品。《学生的考试》批评老师体罚学生的粗暴。《筹办丧事》嘲讽在殡葬这件事上竭力讨好洋人的鄙劣行径,揭露崇洋媚外者的丑恶嘴脸。《治病》描写孩子顽皮天性,令人捧腹。《名声的烦恼》披露有些人好吃懒做,打着为团体募捐的各种旗号,捞取钱财的不良社会风气。

关于剧本《红夹竹桃》,泰戈尔在其剧本简介中说:“‘在诗人掌握的知识、所持的观点和坚守的信念中,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说这句话就足够了。”这句话可谓读懂该剧本的一把钥匙。“诗人掌握的知识”,是指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也就是素材的来源。诗人用这些素材搭建剧本框架,塑造人物,编织故事情节,其间贯穿他“所持的观点和坚守的信念”。泰戈尔在《西行日记》中曾这样解释他的观点和信念:“与金子相比,快乐的价值更高。”“权势中间没有完美,只有在爱中才能获得完美。”用当下通俗语言解释就是:精神文明的价值高于物质文明的价值。《红夹竹桃》中的南迪妮和“国王”分别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

00剧中这个“国王”不是某个国家的统治者,而是世界上众多以合法或非法手段挖到第一桶金、渐渐成为富翁的群体形象。他们残酷剥削工人,用“人吃人”的手段,“垒起山一样高的金砖”。他们的工头、总管、密探、警察,严密监视控制工人,用号码呼叫他们,把他们当作牲畜。他们雇用祭司讲道,在精神上麻醉工人。这样,他们把“自己从工人身边拽走”,“从此孤苦伶仃”。他们用物质享受的“大网罩住了自己”,拥有一切,唯独没有“快乐”,物质财富成为他们的“负担”。当“国王”发现受到下属的欺骗,害死了南迪妮的心上人,南迪妮要和他决一死战时,才“领悟了生命的内涵”,毅然决然要和她一起摧毁他建造的“监狱”。诗人通过国王的“幡然省悟”,表达了他对富人们能认识资本积累的罪恶、把取之于民的财富用之于民的期望。

美丽的南迪妮代表善和美,代表精神文明。她是“阳光的金子,不是谁能以‘需要之绳’捆住的”。被富有隔离的“国王”奢望在她身上得到“减轻事物重负的舞韵”。原先充当矿主耳目的比苏,在与她的接触过程中,受到感化,站到她的一边。她一度受到在苦难中挣扎、以烈酒麻醉自己的矿工的误解,被骂作“丧门星”、“害人精”,但最终为他们所理解。在砸碎旧堡垒的斗争中,她和恋人先后慨然献身,这既暗示恶势力的强大,也是对勇于惩恶扬善的赞美。

显然,泰戈尔通过精心安排南迪妮与“国王”的对话,揭示物质文明压制或扼杀精神文明,必然带来“争抢和残杀”,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这已为世界各地不时发生的极端事件所印证。而两者从对立、猜疑、设法互相认识对方到最后站在“捣毁旧监狱”的同一阵营,则表达了他期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联手,共建崭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这大概就是该剧超越时代的意义所在。

最早介绍到中国较有影响的泰戈尔剧本是《齐德拉》。1924年,泰戈尔访华适逢其六十四岁华诞,在为他举行的生日晚宴之后,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安排演出他的话剧《齐德拉》。在剧中林徽因饰齐德拉,张歆海演阿周那,徐志摩和林长民分别演爱神和春神。演员的台词是英文。八十多年后的2007年12月,在兰州大学毛世昌教授的指导下,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同学排演了话剧《齐德拉》。2011年,为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五十周年,在兰州大学和印度驻华使馆共同策划下重排《齐德拉》,此次,扩大了演出阵容,除了五位主演,还有舞蹈演员三十二人。他们踏着中央音乐学院陈志明教授提供的多首印度歌曲的节奏,翩翩起舞,营造了印度气息浓郁的舞台氛围。剧本台词是从英文翻译的中文。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亲赴兰州致贺词,并观看首场演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各方好评。

我国文化界之所以对泰戈尔名剧《齐德拉》情有独钟,主要原因是该剧的深邃内涵和特殊艺术魅力。该剧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般度族王子阿周那在森林里巧遇马尼普尔国公主齐德拉。齐德拉骑马射箭,武艺高强。她爱上了阿周那。但因她相貌平平,阿周那声称立下了“十二年不做丈夫的誓言”,回绝了她。于是,她向爱神求助,让她一天之内变成“倾国倾城的美女”,并让“这一天成为永世”。爱神被她的真诚感动,让她如愿以偿。之后在湿婆神庙,阿周那见了绝代佳人齐德拉,果然动心,向她求爱。齐德拉终于投入阿周那的怀抱,过了如胶似漆的缠绵初夜。然而,“脱离了真我”的齐德拉,怕真相败露,整日提心吊胆,这才认识到“比起伪装的美女,真我好一百倍”,“内心贫乏的女人,空有一具躯体”。因此请求爱神收回恩赐的妩媚容貌。而阿周那目睹齐德拉忽喜忽忧的神情,也觉得齐德拉是“猜不透的一个谜”,引发他心中的“沮丧”,因此,他的情欲“一直未得到满足”,他期望齐德拉在他面前展现“她的真实”。当齐德拉布兵排阵,挫败“强盗洗劫村寨”的阴谋,确保村民的安全,在阿周那面前“摘掉面纱”,去掉“伪装”,承认自己是国王的女儿,并表达了要“成为他的左臂右膀”,与他“同甘同苦”时,阿周那才完全接受她,并为此感到“无比荣幸”。

诗人通过该剧的曲折情节和诗意描写,旨在诠释爱情的基础是真实,是坦诚相待。短暂的美貌或许能给对方短暂愉悦,但虚假之爱终究不能持久。只有忠贞,只有为民造福的共同理想,能使夫妻终生相守,白头偕老。

不同凡响的艺术技巧,是泰戈尔戏剧至今深受读者和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泰戈尔早年广泛涉猎印度古代经典剧作和西方优秀剧作,兼收并蓄地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掌握了各种表现手法,轻车熟路地应用于戏剧创作。

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1991年在为笔者译的第一本泰戈尔散文选所作序言中写道:“他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伟大的哲学家。他把诗歌创作和哲学思想水乳交融地糅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连他的短篇小说都不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著名的短篇小说那样浅显,而是充满了诗情,洋溢着哲理。至于他的散文,也表现了同样的情况。”其实,这也是泰戈尔戏剧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在角色的对白或独白中,他常以寥寥数语,营造神奇意境。比如在《马丽妮》中,苏波利耶对马丽妮说:“悖违仁义的‘憎恨’在你四周咆哮,你独自凛然站立,持笛吹奏美妙乐曲!着魔的‘反叛’听见笛音,走到你足前,垂下信子。”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创造富于印度审美特征的两个意象,组成宗教对抗的场面,把马丽妮受到的疯狂攻击和面对围攻泰然自若的神态,以及对手归顺她的情状,表现得真切感人。

象征手法在泰戈尔戏剧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在殖民当局对进步文化严加管制的形势下,泰戈尔表现政治社会问题,阐述对未来前景的深邃哲思,为避免作品被封杀,往往把带有神秘色彩的象征赋予角色和政治概念。如在《自由之瀑》中,瀑布、大坝,分别是自由和奴役的象征。苦行僧和太子分别是甘地和革命者的象征。在《红夹竹桃》中,南迪妮和“国王”分别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对于不太了解印度历史背景和他哲学思想的外国读者来说,领悟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会有一定困难。所以,深入研讨他的象征剧,是十分必要的。就戏剧框架构建和人物塑造而言,《牺牲》是泰戈尔最成功的剧作。剧中围绕杀生献祭这个焦点,绵密地安排戏剧性事件,剧情波澜起伏。慈悲为怀的国王下令禁杀,王后古娜帕蒂向女神为求子坚持祭祀,其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促发激烈的矛盾冲突。泰戈尔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把这些矛盾集中到寺庙差役查亚辛格身上。一方面查亚辛格深爱奥布尔娜,听到奥布尔娜对他发出爱情的纯洁呼唤,另一方面,师父罗库波迪的严厉的命令和亲情的冷酷逼仄,使他陷入矛盾旋涡,饱受心灵折磨。他的自杀促使矛盾缓解,也把剧情推向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

演员演唱契合剧情的歌曲,是印度戏剧的传统风格,也是泰戈尔戏剧的特点之一。在泰戈尔的年代,戏剧不仅起教化作用,也是满足娱乐需求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观众看戏受到人生启示,听歌则获得身心愉悦。泰戈尔多种剧本中也加入了各种曲调的歌曲。音乐剧《蚁垤的天才》中演唱的印度歌曲,采用印度宫廷体歌曲中“ta”、“na”、“re”等叹词的拖腔。另外三首歌曲选用了英国曲调。剧中疯狂的强盗唱的两首歌,采用了英国曲调。森林女神的哀歌,则是用爱尔兰曲调创作的。《蚁垤的天才》是泰戈尔继承民族歌曲、学习借鉴域外歌曲的典型作品。《蚁垤的天才》上演,泰戈尔扮演蚁垤,他的侄女波萝蒂娃扮演艺术女神萨罗莎蒂。这是他首次出演自己创作的剧本。《国王》中的歌曲多达二十六首,观看该剧表演,同时又是听一场演唱会,可谓一举两得。包括《我生命的祈求》在内的多首戏剧歌曲,旋律优美,已制成光盘,在印度流传甚广。

泰戈尔戏剧风格多样的语言,与剧中各种人物的身份相吻合。《昌德尔姑娘》《红夹竹桃》等多个剧本中,乡村人物的对白、独白,采用新鲜、活泼的口语,甚至有方言。《天堂闹剧》语言幽默、辛辣。《马丽妮》和四个诗剧的语言是孟加拉文言文,凝练,庄重。诗体是传统“波雅尔”体。“波雅尔”体每行十六个或十八个音节。每两行押韵,两行一换韵,使篇幅较长的抒情诗在选择韵脚上有回旋的余地。这使得剧本虽然篇幅较长,却不会有腻烦的感觉。《齐德拉》《牺牲》采用的是麦克尔·默屠苏登·达多创造的无韵诗体,每行十四个音节,较长诗句可以跨行。孟加拉语一个音节的长度相当于一个汉字。每行十四个音节译成十四个汉字,是非常困难的。但上下行字数应大致相当。

包括我国舞台上演出的《齐德拉》等几个泰戈尔剧本的中译本,均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与孟加拉语原作相比,英译本有较多删减。许多歌曲未译,翻译的几首歌词也成了散文,形式和内容与原作大相径庭,基本上已看不出原貌。

为弥补上述缺憾,笔者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中选译了有代表性的十九个剧本,涵盖所有戏剧种类。希望这个译本能让读者品尝到泰戈尔戏剧的本真趣味,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泰戈尔戏剧研究。

白开元 j0tEXdb8W94zJzIsdQCV4FXt6boVWlEhp7lmPE9z5ilZAjAlgC3Uq0eDqAHE76R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