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才魔鬼

杰瑞米·艾洛美长着一副神经质的面孔,这样的面孔在好莱坞并不多见,比较著名的只有马龙·白兰度,还有安东尼·霍普金斯。这种面孔的拥有者一般都是天才与魔鬼的混合体,因为他们往往过于敏感,神情紧张,内心阴鸷而执着,他们一般不屑于与别人对话,他们在更大程度上只愿意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艾洛美的电影留给别人的印象都很深,比较有名的是1997年在那部纳博科夫原著的电影《洛丽塔》(又译《一树梨花压海棠》)中饰演那个著名的中年男子,他在一种极端的偏执中爱上了14岁的洛丽塔,爱得自私而病态,然后又在一种共同毁灭的欲望中杀掉了洛丽塔。给人印象极深的是艾洛美杀人后独自驾车在雾霭中失魂落魄地绕圈,周围的草地一片无比平静的绿色,这恰好反衬了一种人性边缘剃刀般的凶险。

与库布里克在20世纪60年代所拍的那部著名的《洛丽塔》相比,我认为1997年版的《洛丽塔》似乎要逊色一些,尤其是女主角,少了那份天生的邪气,那是一种纯洁、欲望和不羁夹杂着的气质。但,艾洛美的表演,却是毫不逊色的,他能将中年男人的爱欲和疯狂表达得相当妥帖,这样的对角色的理解,当然是一种天才的接近方式。

接着说比诺什了。朱丽叶·比诺什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喜欢她,是因为她的戏路宽广,她在《新桥恋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蓝》《英国病人》等电影中的演出都是无与伦比的。比诺什似乎是这样一种演员,她可以一直进入别人的内心,在内心中完成角色与自己的一种幻变;然后,她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连眼神都是别人的,灵魂也是别人的。

比诺什的每一部电影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当然,最好的,还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蓝》成为艺术电影的高峰,与比诺什极具个性色彩的表演是分不开的。在这部电影中,比诺什将女主角内心当中一种巨大的忧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了,不,不是表现,而是自然的流露,她的眼神忧郁茫然,她的略带神经质的个性让人感到悲怆而伤痛。我们就从她的身体以及眼神中看到她的内心——当然,这都是电影《蓝》当中女主角的个性,但我宁愿将之看作是比诺什的性格。

就这两个天才的演员,他们突然地相遇了,相遇在电影《烈火情人》(又译《爱情重伤》)之中,将一场对手戏演绎得如火如荼。当男主角艾洛美与他儿子的女朋友比诺什第一次相见时,他们一下就从对方的气质和眼神中找到了自己,或者说,从对方的身体上嗅到了一种亲切。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艾洛美与比诺什是那样的相像,无论是气质还是心理,似乎彼此都算是彼此的影子,彼此都是对方的另一半。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算是一见钟情了吧,于是一场“不伦之恋”展开了。爱得你死我活,爱得神经错乱,爱得一地鸡毛,爱得悲壮惨烈。这样的爱,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倾慕,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倾慕,或者干脆说,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倾慕。

为爱总是要牺牲的,但电影《烈火情人》中艾洛美为爱情的牺牲似乎太大了一些——他不仅仅使自己儿子死于非命,同时也丢掉了自己议员的位置。生活就是这样的惨痛无比,在一个方面赢得了胜利,在另外一个方面就会输得一败涂地。

艾洛美的表演仍然是那样的精彩。他似乎一直游离于社会和自己的思想之外,那种偏执和一意孤行的行为夹杂着相当的莫名其妙,他能将心理的冲动和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男人就像一把危险的刀,平日里深藏不露,一旦拔出鞘来,刀刃就一定是要见血的。

电影中有一段台词相当好,艾洛美对比诺什说:我想看清楚你。

比诺什则茫然回答说:我什么都没有看清楚过。

比诺什当然是什么也没有看清楚过。这个女子一直生活在一种错乱当中,正因为错乱,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了,迷惘而沉静中掩盖着巨大的悲伤。况且,即使是生活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要你深入地思考一下,你也会发现,关于正常,甚至道德,其实是最脆弱无比的,是一种外表坚硬,其实却可以随时坍塌下来的一种东西。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法国名导路易斯·马勒。对待这些走在人性边缘的电影,不要试图用道德的秤杆去称出它的斤两来。这些电影,似乎一直就是游离在这些道德之外,它们就是试图去挑衅,去喊醒,去骚扰这些道德准则,就像是一群大胆的物理爱好者,不断地去撩拨那些带电的高压线,直到碰撞出噼噼啪啪的火花。这时候若是行人目瞪口呆,他们就会在一旁恶作剧似的开心。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QnECRy5WkrBNCHDwn8WuTgme095VGoTPVhhQYmBorDuix13S69Nh2qH3Vyy+d4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