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风萧水寒的空明

我一直对于黑泽明的电影感到异常亲切。七八年前吧,看《八月狂想曲》的电影录像带,是在一个朋友的家中,当时有着很多人,那种缓慢的节奏让人们欲罢不能,而我却深陷其中,被一种绵软而强烈的悲悯所击倒。后来,电影结束,有人问我,你看到了什么?我回答说:我看到了无力,一个人对于人类自身的悲伤与无奈。

似乎真的是这样。黑泽明的电影总渗透着浓郁的悲悯情怀,坚定而克制,勇敢而孤独,即使是最柔软处也显得浓烈、深邃。那种平和中透露的苍凉是那样的久远,也是那样的细微。这个孤独的大智者,似乎在通晓了人类的本质之后,没有故作糊涂地逃遁,也没有甚嚣尘上地游刃,于是,剩下的就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患和苍凉了。所以,在电影中,即使是晴空万里,也能感受到春雾秋雨绵绵不断地漫延过来。那是整个人生的梦幻泡影。

这个疯狂的日本人一生拍过无数电影。曾有朋友问我,你喜欢《罗生门》和《七武士》吗?我的回答是,一般吧。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的是黑泽明后期的作品。在早期的《罗生门》等电影中,黑泽明更多的是表现对于人性以及人本身的怀疑。这个矮小的年轻人叛逆、不羁、钻牛角尖,总试图以电影的方式来剥蚀人性的外衣。黑泽明早期的电影就像一把薄薄的、锋利无比的手术刀,总是试图划开表面杂乱无章的纹理,寻找身体中的内核。在很大程度上,我觉得《罗生门》等电影更像是弗洛伊德或者荣格什么的精神分析的案例。但人性到了这一层次,似乎没有确定的答案。表象的东西看起来是古怪神秘的,而答案则永远像海底的珊瑚,没有既定的程式,只是呈现出光怪陆离来。

但黑泽明后期的电影就不一样了。在后期的电影中,我总能感受到神秘的光晕,从电影的上空照下来,宁静、祥和、无奈、悲悯,这时候似乎没有激烈、没有尖锐了,只是在表面矛盾对抗,没有是非曲直,也没有怀疑,有的只是温和的米色和宁静的蓝色,还有一种似乎是紫色的苍凉。是那种关于人生的惨痛,也就是那种把一切都想得透通之后无奈的笑,还有更深意义上的清晰的迷幻。从这一点出发,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乱》《德苏·乌扎拉》《梦》都可以说是人类艺术和思想的巅峰之作。有一些道理就像是山巅上不朽的松木,虽在极高的山巅,却是平常之材料。而高人之所以成为高人,只是在于看到它,并且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我一直诧异的是为什么黑泽明前后期的作品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前期是尖锐的疑问,而后期则是清晰之后的大混沌。后来我无意中看到黑泽明的一些经历,在早期大量地拍了一些聪明而尖锐的电影之后,黑泽明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步入一个低潮期。1971年,年逾花甲的黑泽明曾用剃须刀在身上割下21处伤口,遍身是血地躺在家中的浴缸里。黑泽明当然没有死成,他一直缄默着,从不说出此举的原因。但自此之后,他的艺术一下子跃上了一个绝顶的高度。在境界上,似乎没有谁可以超得过他了。这时候在黑泽明的视野里,满眼都是春花秋叶,满耳都是风声鹤唳。而他的作品与他的内心一样,一下子鼓满寂寞的风。

一个人,当他接近死亡之河,濒临滔滔逝水的时候,往往会衣袂飘飘,会有一种风萧水寒的空明。同理,一个人,要是经常地想想死亡,研究死亡,回味死亡,那他便会对人生有着透彻的明了。生与死,是一张纸牌的正反两面,它们似乎是背靠背的,毫不搭界,却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东西。

著名演员、李敖的前妻胡茵梦在自传《死亡与童女之舞》中写道,她在看完《乱》之后,曾经泣不成声,她含泪问男主角仲代达矢:黑泽明导演是不是认为人类已经无望,需要佛陀的智慧救世?仲代达矢答道:是的。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先要有一个伟大的心灵。而伟大心灵的前提是自觉地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以及思想状况给予相当的关注,在生与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黑泽明就是这样,他在风萧水寒的河上,架设了温暖的彩虹。 Z6Wl+PROItrGIODe0F/RXci1Bh/h0j2lgKHnj0u2NjUmGeWRu1tFZeUcKlH+w3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