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亮的悲伤

前几天朋友打电话给我,跟我谈起电影,然后问我:有没有那种电影,有一种让人很感动的悲伤,疼痛,却不撕心裂肺,但过后却有着一种淡淡的欢喜?我开玩笑说,有这么精致的悲伤吗?不是疼痛,而是欢喜?放下电话,却一直思考,我想起了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可能那就是一种欢喜的疼痛吧,一种水果的酸涩。

那部电影我是两年前看的。当时,就被击中了,人呆立在那里,感到椅子上的我化成了一摊水,就如雨珠一样滴滴答答,就湿了一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构思真巧妙啊,两个女子,分处波兰和法国,却拥有一个心灵,一副面貌。然后,这个人就能感觉到远方有另外一个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着另外一个人的影子。这样的意味洋溢着一种神秘的哀伤,更带有梦幻的气息。然后,一个人突然死了,另一个人莫名地就感到了心悸,就有一种哀伤如水一样弥漫上来……在看完电影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这个故事就一直萦绕着我,也一直想就电影写点什么,却一直没写。我感觉总有一些飘忽不定的东西让人难以把握,可以感觉得到,却极难用文字来表达。我深深地被这部电影的美丽、宁静以及哀伤所牵扯,总觉得那里面有着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淡淡的忧伤以及欢喜。连里面维罗尼卡所唱的一首歌也喜欢,那就像一只透明干净的鸟,从头顶上倏然飞过。

平生最喜欢的,也算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了。我几乎喜欢他的每一部电影,包括《红》《白》《蓝》三部曲,包括《十诫》,甚至包括他最后撰写的剧本、前两年由别人拍的电影《天堂》。我喜欢他电影里的轻渺以及沉重、温暖、干净,还有一种沉郁的思辨。我也算是能稍稍地明白他吧,也能跟他稍稍心通。基耶斯洛夫斯基说:我唯一的优点,就是我很悲观。按照我的理解,悲观应该是他的本质吧。但真正的悲观者,往往有着一颗温暖的心,有着一种觉悟之后的良善。悲壮和乐观在词义中是那样的容易区分,但在现实中,它们如同肉跟骨头一样长在一起。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来就是良善的,他的电影不是一味的悲伤,而是涌动着巨大的生命力,面对死亡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光辉和力量。正是因为如此,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看起来是那样的悠远,仿佛是从那遥远的岁月中传来的回声,或者是从孩子们的坟墓中传来的圣歌,在银幕上留下他们的宁静和明亮。

1996年3月13日,基耶斯洛夫斯基跟维罗尼卡一样,因心脏病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有一句简单的话:我一点也不喜欢电影,我只想坐在凳子上,自己抽自己想抽的烟。

我也是能理解这句话的。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眼中,也许电影于他而言只是一座桥梁,它超越了思考,绝不是工于心计的产物,也绝不是蹙额疾首的理由;它只是一种爱,一种虔诚,一种理解、沟通,甚至是一种暗示。有时,看着他的电影,我真是觉得,在这样的电影面前,所有试图理解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它似乎总有着另外一种力量。就如同少年的莫扎特,你无法想象不谙世事的孩子为什么能写出那么晶莹剔透的曲子。他的《安魂曲》,那早已超过了思想的范围了,完全是理念的光辉,以及在这种光辉之下的幸福和安宁,还有超然受之。

据说,《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在巴黎放映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在看完之后,主动走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面前,说:“我原来是不相信有着灵魂的,但看完电影之后,我相信有灵魂的存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感叹说:“能让人们感到善良的灵魂,我觉得就够了。”

在电影《莫扎特》中,莫扎特在写作《安魂曲》时,最大的努力就是每天达到与死亡的亲近,然后感受宁静的境界。莫扎特在1787年4月4日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至于死亡,当我们走近它的时候,它是我们存在的目标,我在过去几年已经和这个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它的形象不仅不再让我恐惧,而且事实上非常抚慰、舒心。我每天晚上躺下之后都在思考它——虽然我这么年轻——我可能无法看到第二天的到来。”

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有这样的本质吧,他的电影就像一只神秘的鸟,长满着自由、平等、博爱、温暖、灵魂以及死亡的羽毛。在它飞起来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站在悬崖的边上看云——霞光万道,美不胜收。

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然后于漆黑的暗夜中,扪心自问:你相信这个世界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吗?我是相信的。不仅如此,我还相信,在没有我的从前或将来,也肯定会有另一个人与我一模一样,相貌和心灵,情趣和追求。只不过穿着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的语言,遵守着不同的礼仪……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呢!这样的想法使我感受到温暖,让我相信生命的永恒,相信爱的永恒。 J0Ts4H09nQe9bhV7QWUykDk0ylBhM3Rc41UgS6ynYyD1XIDOpdN6hwWvhaA1m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