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湮灭的都城

在寿州的街头走着,心里竟有一点苍凉的感觉。

我们到寿州的时候,是一个赤日炎炎的夏天。我是第一次来寿州,但与寿州,似乎再熟悉不过。我曾无数次从照片和画报上看到过寿州的身影,以至于当它突然地出现时,我的心里不由自主地一愣。那样的感觉,仿佛恍如隔世的重逢。比较而言,现在的寿县已明显没有当年的地位了。当年楚都的鸿蒙气韵,在连续地挥发二千多年之后,已是奄奄一息,细若游丝。正午的时间,我们满大街地找地方吃饭,竟很难看到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饭店。或许,是因为这里流动人口太少的缘故。这座被城墙重重包围的小城,乍一看,还真让人不习惯,围城之中,仿佛更显封闭和寂寥。

很难想象,这座皖西北普通的县城当年曾是楚国最后的都城。现在的寿州,看起来跟北方很多县城一样,热闹繁荣,杂乱无章。城墙,老街,夫子庙……在寿州的街上走着,随处可见历史的遗迹。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据说当年在评定时,寿州毫无争议地入选。的确,寿州的历史太久了,她不仅仅在地面上保存了曾经的辉煌,在地表之下,更是埋藏很多历史。据说这一块地方在十几年前,一不小心能从地下刨出个青铜器,或者,会掘出个春秋战国的古墓来,然后就出土一大批精美的王室礼器。寿州的历史博物馆陈列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它们历史久远,既有奇伟瑰丽的春秋蔡侯铜器、造型各异的汉代陶质施釉模型,又有大量的唐宋木雕以及明清彩瓷等。它们的存在,向人们昭示着这块土地曾经的辉煌和繁华。不仅仅是器物,想想这个地方曾经的历史人物吧,当年,有那么多的历史名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并且,有很多人在此终老。在现在寿州的境内,就有许多历史名人的墓葬,比如说春秋时代的蔡昭侯墓、孔子高徒宓子贱墓、战国时楚烈王墓、赵国大将军廉颇墓、西汉淮南王刘安墓以及清末状元孙家鼐墓等。当然,当年楚国最重要的大臣、“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墓也在寿州,它坐落在现在寿州郊区的一个地方,孤零零的,非常寂寞。

寿州让人感觉最好的地方仍是古城楼。那些层层叠叠的城墙古砖,是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的历史的。虽然现存的城墙建于南宋,但当地人总是乐意把历史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说现在的城墙就是当年的楚城墙。在古城楼附近行走,是最能产生一些错觉的,尤其是清风冷月之时,霉苔荒草、野墙断垣,更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城楼高大而沉郁,不可捉摸,像一个巨大的哑谜。那些高大的城垛,仿佛一个个不成形的人物一样,凝视着这座城市所发生的一切,然后把它们铭记在心。在那些长有青苔的古砖上,如果你细细地摩挲,你会发现一些镌刻的印记,不知是什么人留下,也不知是什么时代留下的。每一个印记的后面,应该都有一段故事吧,也隐藏一些让人无法破译的历史之谜。

楚国是在楚考烈王手中,迁入水汽漫漶的寿春的。

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郢(现在湖北江陵一带)第二次失陷,率军攻陷郢都的,是秦国名将白起。有着800余年历史的楚,在受到这一次致命打击后,无奈何只好东迁。楚顷襄王先是迁都陈,也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在陈度过了37个春秋后,在楚考烈王手上,都城继续南迁,来到了淮河边上的寿春。

那时的寿春,只是楚国中部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城。“寿州当长淮之冲,东据东淝,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自古以来,中原通往江南地区的河道,即沿颍水、涡水入淮,又沿淝水、施水入长江,寿州正好处在这个点上。当年孔子高徒宓子贱为鲁国出使吴国,走的就是这一条水路。对于曾经强大的楚国来说,寿春这一带,一直是作为战略后方来建设和安排的。当年的楚令尹孙叔敖就曾在这里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设施安丰塘。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将国都迁入此地后,开始大兴土木。据1988年考古界对于当年楚国的寿春城遗址的遥感测定,寿春城的外郭范围,比现在的寿县城区大得多——当年的寿春城外郭,南北长6.2千米,东西宽4.25千米,城郭周长20.9千米,城区面积达26.35平方千米,在城外,环绕着30多米宽的护城河。当时寿春的城区面积,不仅超过了鲁国的曲阜、晋国的侯马,更超过了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韩国的新郑,只略小于燕国的下都。这也难怪,楚国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居领先地位的。寿春当年的都城建造,在很多方面别具匠心,不拘成法。城垣遇到高地就外凸包进,遇到洼地就斜切回避。东垣临淝水,就沿水夯筑城墙,不片面追求方整,城垣的拐角,设计成切角,这样,利用空间原理,可消除视角上的死角,拓展空间范围,增大守卫的视野。这种削折成隅的方式,是楚国筑城技术上的一大特点,为中原所未见。

寿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河流和水的应用。从现在寿州四面城楼的命名来看,仍然可以看出寿州的地形结构——寿州南北西东四座城门分别的名称为:“通淝”“靖淮”“宾阳”“定湖”——南面城门相对的,是淝水;北面城门相对的,是淮河;西面,不远处是阳水;至于东面的湖,指的就是安丰塘。因为水路四通八达,寿春在水道的规划和开凿上颇有特点,那时的寿春更有一种现在威尼斯的感觉——以大香河(今废)为纽带,南引芍陂之水与淝水交汇城中,“引流入城,交络城中”,既保证了城内的生产、生活用水,又构建了城内的航道网,都城内外,船只穿行,俨然一座地地道道的水城。一座城,如此这般地利用水系,显然也是别有用心。当年的楚考烈王把国都从中原南迁,明显地是想龟缩在一个四面环水的地方,借助于茫茫的水域,去抵御北方敌人的进犯,苟延残喘。

刚来寿春的时候,楚考烈王还志得意满。这里依山傍水,河道纵横,东面紧挨着的,是云腾雾绕的八公山,而且,寿春漂亮而繁华,古风幽幽,适合人居。当时的景象,后来的郦道元在《水经注》当中曾经津津乐道:“淝水又西逕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部,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当然,寿春最漂亮的,是夏秋交际之时:远山透紫,岸柳披红,蒹葭苍苍,鸥鹭点点……等到天凉下来之后,考烈王开始对寿春感到不适应了,尤其是寿春的冬天,让考烈王感到清冷无比。虽然寿春远较陈县为南,但这里不像北方,干燥而凛冽,冷得直接而肆意,这个地方的冷,是阴柔的,深刻的,就像细小无比的毒蛇一样,悄无声息地噬咬着人的身体。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在寿州,无论是哪个季节,到处都有芦花在绽放。芦花是水中的精灵,它的无所不在,显然是要表明,寿州就是淮河边清冷的泽国。

比楚考烈王感到更不适应的还有春申君黄歇。这个当时楚国的令尹,在楚都搬到这一片泽国之后,明显地感到无所适从。黄歇曾游学各地,博闻强志,算起来,可以说是服侍过数代楚国国君的老臣了。春申君辅佐楚国很有一套,后来的人曾把战国时期出现的四个著名的政治家,并称为“战国四君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战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与其他几位“君子”相比,黄歇应该是名气最小的一个,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个。正是在漫漶的寿春,黄歇死在自己人的刀剑之下。

在寿春,楚国度过了最后的岁月,也在这里轮转了最后四个国君,即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和负刍。作为国都,寿春的登场的确显得匆匆忙忙,她就像古戏台上一个龙套演员一样,只是甫一亮相,立即就销声匿迹了。这个短暂的都城,前后加起来,只有短短的十九年历史。

其实以当年寿春的防御水平,即使是兵强马壮的秦国,要想攻陷这一片水网密布的泽国,也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楚国还有足智多谋的春申君,以及晚年南迁的赵国名将廉颇等。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在定都寿春的那一段时间里,内部突发一件大事。这场重大事件发生后,本来就孱弱的楚国,更是雪上加霜,寿春坚固不再,沦为楚国的亡国之都。

事件跟楚国当时第一名臣春申君黄歇有关。在阅读黄歇的个人生平时,我深有感触的一点是:一个人真的是可以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在前半生,春申君黄歇表现出极高的个人素质,他机敏果敢、智慧异常,力挽狂澜;在后半生,一个人却变得消沉放纵,利令智昏。一生之中,这个人竟然反差如此之大,大得就如同不是一个人似的。细细地琢磨起来,这真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

与很多当时的名士一样,黄歇在年轻的时候曾周游列国,拜师学习。秦昭王派白起东进,连败韩、魏、楚,又掳获楚怀王时,黄歇已回到楚国了。楚顷襄王即位后,派黄歇出使秦国求和。这个时候,秦国又在谋划继续进攻楚国,想乘势把楚国一举灭了。在楚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黄歇向秦昭王上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信函,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封上书,对于楚国非常重要。在书中,黄歇力劝秦国不要灭楚。黄歇说:天下最强盛的国家,莫过于秦、楚二国,秦国攻楚,好比两虎相斗,得利的是其他国家;秦楚联合,秦可以制服韩、魏,并能夺取齐的西部地区,这样,燕、齐、赵、楚四国都会服从秦国了……这是一封极具外交才华和谋略的信函,黄歇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很难让人不以为然。正因为如此,秦昭王听从了黄歇的意见,放了楚国一马,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第二年,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到秦国做人质。这一去,就是十年。这十年中,黄歇兢兢业业地服侍太子,小心谨慎地维持与秦国的关系,还与秦相国范雎成为好朋友。有一天,楚国派遣使者告知黄歇:楚顷襄王病重,想让太子熊完归国。太子熊完向秦王提出申请,秦王一口回绝。黄歇没办法,只好悄悄地找到相国范雎,对他说:太子熊完在秦国生活得很好,对秦国的感情也很深,现在楚国国君病重,如果去世,立太子熊完的话,楚国还会跟秦国交好,如果太子熊完不在身边,立了其他人,那么,就很难保证楚秦两国的交好了。黄歇的建议打动了范雎,范雎向秦昭王报告了这件事,劝说秦昭王让太子熊完回国。秦王还是不太放心,怕放虎归山,只是同意让黄歇先回楚看看情况,再作商议。

黄歇这时候表现了他毅然决然的一面。黄歇和太子商议说:“秦国之所以羁留太子,是想求取更大的利益。如果大王死了,太子又不在身边,那么,楚国极可能会立其他人,那么太子你就失去王位了。依我看,你不如随楚国的使者一道逃走,我留下来对付他们,以死来抵挡这个罪过。”楚太子于是乔装打扮,扮成使者的随从,混出了关卡。黄歇估计太子走远,秦兵追不上了,就主动向秦昭王报告此事。秦昭王听后大怒,要杀黄歇,范雎求情说:“黄歇为人臣子,宁愿为其主人而死,是个忠臣,太子熊完立楚君,一定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释放了他,让他回楚国去,将来必然亲秦。”秦王见范雎说得有理,也就释放了黄歇并让他回到了楚国。

黄歇回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病亡。太子熊完立为楚君,也就是楚考烈王。考虑到黄歇为楚国所做的巨大贡献,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令尹,赐给他淮北之地十二县,封为春申君。黄歇走马上任之后,大量招揽人才,光自己,就养士三千。这当中,就有当时非常著名的荀子。在春申君的努力下,六国与秦的抗争有了很大起色。楚国先后几次联合赵、魏等国,挫败了秦国的进攻,其中最出色的一役,是为楚相后的第四年,秦国进军赵国,春申君派兵救援。结果,邯郸城下,赵、楚、魏三国军队里外夹攻,联军大胜,秦军二万人投降赵国。这是自秦将白起拔郢都以来,秦楚的第一次交锋,也是楚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接着,春申君又乘势率军灭掉了鲁国,并且任命荀子为兰陵县令。在黄歇的辅佐下,楚国又开始变得强大起来。

春申君相楚的第二十二年,韩、赵、魏三国联合楚、燕五国,组成合纵,以楚国为纵长,由春申君主持谋略,向秦国发起进攻。大军开到函谷关,秦军出兵迎击。由于组织不力,联军溃不成军。这一次失败让各诸侯国大伤元气,从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没有实力主动出击与秦国抗衡了。楚考烈王信心大挫,他把这场战争的失败归罪于春申君,以为是春申君指挥不力造成的。这一场战争具体的失败原因,史书交代得不是很细致。尽管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以春申君在当时的表现来看,志得意满的他显然已没有当年尽职尽力。这场战争失败之后,考烈王把都城从巨阳(现在的安徽阜阳境内)继续南迁至寿春。君臣二人之间,已有了明显的罅隙了。

迁都寿春后,春申君的命运开始走下坡路了。考烈王将他改封到吴,即现在的苏州和上海一带。春申君似乎也感觉到楚王对自己的冷落,很长一段时间,春申君一直待在封地里,懒得帮考烈王打点朝中事务了。不仅如此,春申君也变得心灰意懒,他似乎看透了楚国的命运,也看透了自己的前程,变得越来越喜欢浮华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虚荣了。有一个细节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使者谒见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赵国使者想夸耀自己的富裕,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哪知道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赵国使者自惭形秽。

如果局面一直这样维持,对于春申君来说,也算是不错的结局吧。但春申君显然对于这样的状况不满意,他沉郁而愤懑,以致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不仅断送了楚国,也给他惹上了杀身之祸。

事情跟一个女人有关——

楚考烈王为王20多年,一直没能有一个儿子。一开始,身为重臣的春申君很着急,他曾帮考烈王物色了很多健康漂亮的女子,但一直都没有结果。对此,春申君也很无奈。有一个赵国人叫李园的,听说这个消息,打算把妹妹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能生育,担心妹妹时间长了也得不到宠幸,于是寻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有一天,李园回赵国探亲,故意迟归。春申君问他原因,李园回答说:“齐王来使臣聘我妹妹为夫人,因陪使者,所以延误了。”接着,李园把他的妹妹大大地吹嘘了一番,说他妹妹天姿国色,如西施再生。春申君听后怦然心动,问:“你家收聘礼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便说:“那你把妹妹带给我看看。”李园立即安排妹妹来见春申君。春申君一见之下,失魂落魄,立即向李园表示了自己想纳娶的愿望。李园见风使舵,便将妹妹李环献给了春申君。

李环在得到春申君的宠幸之后怀孕了。这个时候,李园便开始实施他的阴谋了,他安排妹妹李环对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尊重和宠信,即使是亲兄弟也比不上。现在您作为楚国的宰相二十多年,功劳很大,楚王没有儿子,如果百年之后将另立兄弟,您又怎能长久地享有尊宠呢?说不定还有灾祸降临。我现在已有身孕,但别人不知道。如果你凭你的显贵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一定宠幸于我。如果靠老天的保佑我能生个儿子,那么,将来就是你的儿子当楚王了!整个楚国不就是你的了?如果这事成功,不是更好吗?

春申君同意了李环的建议,或者,先是不同意或者犹豫,只是架不住李环的缠绵,还有海誓山盟之类的话语。我想,坠入情网的春申君甚至还会相信,在他与李环之间,有着超出世俗的爱情。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春申君和李园将李环安排到城外,然后,通过别人之口告诉楚王,城外有一个绝色女子,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楚考烈王很好奇,立即动身探访,一看,这个女子果然花容月貌、妩媚动人。遂将其招入宫中。一段时间后,李环产下了一个男孩。楚王大喜。很快,男孩被立为太子,李环成了王后,李园自然而然入宫成为国舅。在此之后,上了年纪的考烈王对李环言听计从,重用李园,朝中大小政事,均由李园号令。

所有的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春申君自然暗自得意。没有想到的是,一步登天后,李环和李园的想法也立即改变——本来,他们是想借助春申君来实现的自己野心,现在,通过考烈王,目的已经达到了,那还要春申君干什么?于是,李园和李环开始谋划“丢卒保车”——只有杀掉另一个知情者春申君,他们目前的状况才算真正安全。李园暗地里收买了很多勇士和打手进行训练,想伺机除掉春申君。

春申君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一直沉浸在爱情之中,也沉迷在自己“太上王”的梦中。考烈王病重,春申君门客当中有一个人叫朱英的,得知一些消息后,向春申君提出警告:李园正在收买亡命之徒准备杀你灭口,你要先下手为强才是。志得意满的春申君哪里听得进如此意见呢?也可能,他还在私下里跟李环频繁约会,一直被李环的山盟海誓所感动。春申君不相信李园和李环会背叛自己,在他眼中,李园是一个忠心而软弱的人,至于李环,更是跟自己有着肌肤之亲,如此情意绵绵的一个美人,怎会居心叵测呢?

不久,楚考烈王病逝。李园抢先入宫,在宫中埋伏了很多刀斧手。等到春申君听到消息,匆忙赶来奔丧时,刀斧手从两边杀过来,春申君的头颅被割了下来,扔到了棘门之外。李园又派人包围了春申君的府第,将他的家人和门客全部杀光。

这一年,春申君和李环所生的儿子熊悍登位,也就是楚幽王。年幼的楚幽王当然不知道春申君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就是这一年,秦王嬴政登位九年。

在此之前,嫪毐与嬴政的母后私通,被发觉后,夷灭三族。作为嬴政生父的吕不韦也被废弃。数年之后,吕不韦在万念俱灰中自杀而亡——也可能,当初春申君做此决定时,是受了吕不韦的启发。宫廷中永远有一些有关亲情的阴谋诡计,让人无法逾越,也无法回避。

一代豪杰春申君黄歇就这样在寿春死得不明不白,也死得窝囊。在此之后,李园掌握了军政大权。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他的王位,由李环所生的另一个弟弟即位。这就是楚哀王。楚哀王即位仅两个多月,宫廷又发生了政变,哀王的庶兄负刍的党羽袭击杀害了哀王,立负刍为王。杀害春申君的李园死于动乱之中,至于他的妹妹李环,这个野心非凡的漂亮女子不知所踪——想必,也在这场动乱中丢失了性命。

如此动荡的政局,哪里还有抵御强敌的能力呢?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60万精兵南下,杀死了楚将项燕;接着,秦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攻下了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四面环水的寿春,完全忘记了它当年建造时的初衷,几乎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那些茫茫的水面防御,在秦国大军面前,几乎没做像样的呻吟。历经数百年的强大的楚国,终于在潇潇的淮河岸边,画上了最后的句号。它无声地消失了,就像一汪污水,无声地流入了淮河。

春申君与李环的故事,见诸司马迁的 《史记·春申君列传》,比较而言,这个历史故事算是很翔实的了,它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有起伏,的确是一个类似莎士比亚剧《哈姆雷特》的故事,或者,更像是《李尔王》中的情节。不过即使这样,这个有关情与爱的故事,仍然跟中国历史上所有典籍上呈现的故事一样,缝隙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总是无法从这样的故事中看出人性以及人的情感变化来。这个故事所缺少的,是对人内心的探底,比如:那个美丽的李环,在内心当中,到底是怎样想的?在考烈王与黄歇之间,她究竟爱着谁?当她看到暮年的春申君倒在血泊中时,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或者,当面临死亡之时,她会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忏悔吗?

可惜的是,我们再也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是习惯于忽略私人情感意图,它更关注的,是那些与政治紧密相连的阴谋和斗争,至于个人的情与爱,在很多时候,总是表现得不屑一顾,能忽视的都忽视,能省略的都省略,这使得我们的历史,更像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破屋子,只是呈现出一个框架,缺乏真正的血肉相连。

司马迁在写完 《春申君列传》之后,惋惜地说:我到楚国,参观了春申君的旧城,建筑宏伟壮观。当初,春申君游说秦昭王,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国,智慧是多么高明啊!后来受到了李园的控制,又是多么糊涂啊。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的正是春申君不听朱英的进谏吧!

司马迁的这一段话,只是关于历史的无数叹喟中的一声。在这样的叹喟声中,寿州慢慢地变得寂寥而冷清。似乎是,这个地方在沾染上了杀戮和鲜血之后,伤到了元气,也埋下了不好的宿命兆头——自此之后,凡是到了寿州来的王侯,几乎无不遭受到夭折的霉运。一系列的霉运之后,便是沉寂,寿州从此一直龟缩在皖西北的角落里,一冷,就是长长的两千年!古城寿州就像一个过于早熟的女子一般:在少女时期,她的花容月貌就迫不及待地绽放。一过花季,便过早凋谢。然后,便姿色平平地淹没在人群之中,落寞地了却余生。

如今,春申君黄歇的墓静静地卧在淮河的水边。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更没人意识到下面埋着一个孤魂野鬼。在我看来,这个曾经的情与爱的故事,是那样的精彩,又是那样的彰显人性。这是一个阴谋与背叛的故事,也是一个色戒与情殇的寓言。 JqhVMXx9ijTvJSszvYLQG5y4SfrTdUcAux/CNQURC8MiZF1jHPh8mk7Z9pDjQH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