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那个时候,安斯沃斯关于早期依恋类型的长期影响的观点还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人能以可靠的方式验证这个理论。1972年,安斯沃斯的一位名叫艾弗莱特·沃特斯(Everett Waters)的助理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并进入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在明尼苏达大学,他遇到了当时儿童发展学院冉冉升起的新星——艾伦·索洛夫(Alan Sroufe)。在沃特斯谈到安斯沃斯的研究时,索洛夫兴趣盎然,他很快就接受了安斯沃斯的观点及其研究方法,并与沃特斯共同建立了一座实验室,在那里,他们对很多母亲及其孩子进行了“陌生人情境”试验。不久之后,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便成为全球依恋理论的研究中心。
拜伦·埃格兰德(Byron Egeland)的加入,壮大了索洛夫的研究团队。作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埃格兰德曾接受联邦政府赞助,针对低收入母亲及其子女的生活状况开展长期性研究。通过当地的公共医疗诊所,他们招募了267名孕妇,这些孕妇均为第一次怀孕,而且收入水平均低于贫困线。其中,80%为白人,2/3未婚,一半为少年。埃格兰德和索洛夫对这些孩子从出生时开始进行跟踪 ,并持续研究至今。(目前,他们的研究对象都已年近40,而埃格兰德和索洛夫也刚刚退休。)针对这项跟踪研究所获得的证据,埃格兰德、索洛夫及其他两位作者在2005年出版的《人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项关于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长远影响的研究,也是迄今为止对依恋理论最全面的论证。
这几位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发现,依恋的类型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有的时候,这种依恋关系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生变化,有些焦虑依恋型的孩子同样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按“陌生人情境”及其他检验方法,在1岁左右表现出的依恋类型对人生后期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极高的预测性。在人生初期处于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成年后会更善于社交:他们能更好地在学前阶段与小伙伴们融洽相处,在儿童时期中间阶段,他们能结交到亲密朋友的可能性更大,并在进入青春期后能妥善处理复杂的社交网络关系。
根据明尼苏达大学的这项研究 ,2/3在婴儿期表现出安全依恋倾向的孩子进入学前阶段后,在老师的眼里他们的行为是“被认可的”,也就是说,他们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应有的专心和参与意识,很少做出不合规矩的事情。而在几年前通过观察被定性为焦虑依恋型的儿童中,只有1/8在进入学前阶段后被定性为“被认可”;在老师的眼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至少存在一种行为问题。(做出这些评价时老师并不知道孩子们在“陌生人情境”中的表现。)在早期抚养风格中被判定为缺少关爱或情感投入极少的父母,其孩子在学前阶段的表现最糟糕,且老师对其中2/3的孩子提出给予特殊教育或留级的建议。在教师按依赖性指标对学生进行的排序中 ,90%具有焦虑依恋史的孩子被列为班级中更具依赖性的那一半,而这个比例在具有安全依恋史的孩子中却只有12%。在对教师和其他孩子的调查中 ,具有焦虑依恋倾向的孩子更有可能被定性为自私、不善社交和不成熟。
在这些参与研究的孩子达到10岁时,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48名学生组织了一次为期四周的夏令营,在整个过程中,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密切的观察和认真的研究。从夏令营辅导员(同样不了解这些学生在1岁时的依恋类型)对孩子的评价分析结果看来,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倾向的孩子更自信,更有好奇心 ,而且更善于应对挫折。而具有焦虑依恋史的孩子则不喜欢与同龄人共处,他们更习惯于与辅导员在一起,或是干脆独处。
当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跟踪到高中阶段时,他们发现,早期的亲代养育和关怀比智商或考试成绩更有助于预测哪些学生能最终毕业 。如果忽略学生本身的品格或能力而只考虑早期抚养的话,研究人员发现,在孩子达到4岁之前,预测他们高中辍学率的准确性可以达到77%。
无论是迈克尔·米尼在蒙特利尔大学进行的鼠类研究,还是艾伦·索洛夫和拜伦·埃格兰德在明尼苏达大学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异曲同工之处。在这两项研究中,尽管某些母亲在孩子的生命初期会采取独有的抚养行为:比如鼠类中的舔舐和抚摸,人类中对婴儿暗示的敏锐反应,但他们似乎总能以一系列似曾相识的方式,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强大而持久的影响:无论人还是鼠,婴儿在生命初期获得的额外呵护,最终都会转化为好奇心、自信、自立、镇定和勇于克服困难等优秀的品质和能力。母亲在早期抚养中施予的爱护会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拥有一种充分的灵活性,从而形成抵御外界压力的缓冲器。若干年之后,在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压力时——或者说面对现实生活版的“空场测试”时,老鼠和人类都会动用这种早期储备的自信帮助他们,克服障碍,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