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依恋

●牙买加实验告诉我们亲子依恋的重要性

●建立“安全堡垒”

●只给父母分发一些小册子就能让婴儿对父母更有安全依恋感吗?

1986年,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一些最贫穷的社区中,来自西印度群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始了一项实验,该实验在过去30年中为证明父母干预的潜在有效性做了很多工作。实验涉及129名婴儿和学步孩子的家庭,这些孩子在实验开始时在身体或心理上都有发育迟缓的迹象。这些家庭被分为四组。一组每周接受一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一次一小时的家访,研究人员鼓励父母们花更多的时间积极地与孩子一起玩耍:读图画书,唱歌,玩躲猫猫游戏。第二组孩子每周得到一公斤的乳制营养补品。第三组既得到营养品也受到游戏支持的家访。而第四组是对照组,什么都没得到。

干预活动本身在两年后就结束了,不过研究人员此后一直密切注意着孩子们的情况。(这些孩子现在已经30多岁了。)结果是:给孩子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干预形式并不是增加营养,而是鼓励父母们多跟孩子玩耍。那些父母被忠告多与他们玩耍的孩子们,在整个童年阶段,在智商测试中,在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控制方面都做得更好一些。今天,作为成年人,他们比那些父母没有接受家访的孩子每年的平均收入要多25%;从包括工资在内的各方面来衡量,这些从前发育迟缓的婴儿现在已经赶上了一个比较组的那些婴儿期没有任何发育迟缓迹象的同龄人。

牙买加实验为某种对处境不利的父母进行家访式干预的潜在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论据。但是因为家访者对父母的鼓励相当笼统,其结果在下面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上不一定能给我们很多启发:父母们哪些行为最重要?家访者哪种指导或指令最容易让处境不利的父母采取那些行为?

关于那些问题的答案,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现在美国主要有三种家访的方法,它们之间有时候相互冲突,有时候互相交叉。一组干预措施主要针对儿童的健康问题;另一组主要针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词汇和阅读能力;再一组针对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如今美国最广泛的家访项目是一种主要针对健康问题的“护士—家庭合作项目”,该项目将训练有素的护士派往低收入待产母亲的家庭,这些待产母亲大多数是未婚青少年。(目前有三万多个家庭参加了这个项目。)然后这些护士在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定期拜访这些母亲,指导她们进行戒烟等促进孩子健康的行为,并就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以及如何让她们自己的生活走上正轨等提供建议。三个单独的随机对照实验表明,“护士—家庭合作项目”对母亲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包括虐待儿童、母亲入狱和孩子被送进福利机构等事件都减少了。在大多数家庭,这些家访对儿童的心智发展或学校适应情况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那些母亲的智力和心理健康测试得分特别低的家庭,经过家访,儿童的学业成绩确实有所提高。

没有多少确切的证据证明针对儿童识字和词汇能力的家访干预的效果。这些干预的前提是这样一种真实而紧迫的现实,即因为社会阶层的不同,儿童早期接触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言——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富裕家庭的孩子通常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本和其他印刷物;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跟他们说话也比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跟他们的孩子说话多——据估计,要多得多——而且他们所说的话也更为复杂。这种趋势,与学前班入学时低收入家庭儿童在词汇和语言理解能力测试中的显著劣势相一致。

鉴于这种现实,许多研究者和支持者创立了一些实验项目,试图通过鼓励低收入父母多和他们的孩子一起读书、说话以减少那些差距。但是很难找到可靠的证据证明这样的一些项目对处境不利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长效作用。挑战在于,婴儿是在不断地而不是只在某些特定的教育时刻才从父母那里吸收语言。因此,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而且你和很多低收入父母一样词汇量很有限,那么,只靠你自己来培养孩子丰富的词汇量是不容易的。

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现在许多研究者相信,改变父母行为最有希望的办法是第三种:针对亲子关系的干预。许多这一类的干预措施旨在鼓励儿童发展一种名为“亲子依恋”的心理现象。20世纪50年代,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者们发现,婴儿如果在人生的最初12个月里受到温暖周到的养育,他们与父母之间通常会形成一种强烈而和谐的关系,研究者称之为“安全型依恋”。这种关系会在婴儿心中树立一种根深蒂固的安全和自信意识——用研究者的话来说,是一个安全堡垒——他们长大点之后,这种意识会使得他们更独立而勇敢地探索世界。而且那种自信和独立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实际意义:20世纪7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进行的一项关于依恋的里程碑式的纵向研究发现,在一岁的时候对母亲显露出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后来在幼儿园里会表现得更专心更积极,在中学会表现得更有求知欲,适应力更强,而且明显地更有可能读到高中毕业。

跟其他父母相比,由于贫困或生活中其他不稳定因素而饱受压力的父母不太可能平静而专心致志地回应自己的婴儿,与其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孩子的安全型依恋。不过现在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激动的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那些行为是可以学到的。支持并劝告处境不利的父母,使他们更有可能采取一种促进婴儿依恋感的养育方法,这似乎相对容易一些。实际上,某些成功的养育干预措施有可能无意之中促进了婴儿的依恋感。那些以健康为导向的干预措施,诸如“护士—家庭合作”项目,或者“和你的孩子一起读书”项目,甚或“牙买加实验”等,之所以能产生积极的结果,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要求家访者敦促父母们多与婴儿一起玩耍、读书、谈话——换句话说,就是多进行发球与接发球式的互动——即便这种干预措施的目的并不在依恋感,但那些近距离的亲子互动也有可能产生促进安全型依恋的效果。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促进压力巨大的父母和婴儿之间的安全型依恋,最好的办法本质上是知识性的,即向父母们传授一些最有可能引起婴儿安全型依恋的技巧和行为?我们能不能只给父母分发一些小册子就能让婴儿对父母更有安全依恋感?遗憾的是,事情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确实有一些特定的行为有助于促进依恋感——面对面的玩耍,平静的语调,发球与接发球式的互动,微笑,温暖的触摸,等等。但是对许多父母来说,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在不良环境之中或者自身小时候就不曾受到过多少促进依恋式养育的父母来说(或者对既身处不良环境又从小没有受到过依恋式养育的父母来说),阻碍他们那样养育孩子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没记住该采取哪些行为方式,而是他们既心怀怨恨又睡眠不足,还可能充满沮丧,根本就不太想与自己面前那个裹着脏兮兮尿布、不好好睡午觉、哭闹不止的婴儿进行发球与接发球式的互动。这些不堪重负的父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其实,最有效的注重依恋感的家访型干预措施不仅是为父母提供养育技巧,而且还给他们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家访者通过移情和鼓励,确确实实地让他们对自己与婴儿的关系感觉更好一些,也对自己为人父母的身份感觉更有把握一些。

旨在促进依恋感的干预措施采取得好,对处境不利的父母及其孩子的影响可能是脱胎换骨性的。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涉及137个有儿童虐待记录的家庭。换句话说,这些父母过去曾被发现虐待或者忽视儿童,而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婴儿要照顾。这些家庭被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一个试验组,对照组接受那种专为有儿童虐待记录家庭所提供的标准社区服务,试验组则接受为期一年的侧重亲子关系的治疗性咨询。一年结束之时,对照组中只有2%的儿童对父母产生了安全型依恋,而实验组中则有61%的儿童对父母产生了安全型依恋——这是一种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于那些孩子将来的幸福与成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KJGipzBMIqFoaQGLC8Vi+4vjWDVRFVEFJYu9P4GiQXpFQFlgsfswgWttcslp5B3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