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筹划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都谈到了道德建设问题,无论坚持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借鉴中华优秀伦理文化,还是发挥领导干部、道德模范在道德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全民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等,都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凝聚起了更强大的正能量。在习近平看来,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他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我们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地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习近平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视察山东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3年12月30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发表讲话,强调:“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2014年2月24日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对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年5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2015年在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做出的批示中主张:“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2016年以来直至十九大报告,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涉及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国梦。重视运用理想信念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习近平针对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迷茫的问题,重申“革命理想高于天”,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认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明确要求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他主张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结合起来,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要通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教育,激励与引导全体人民凝心聚神、为祖国建设事业奉献力量。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我们的一切建设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我们的道德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聚焦于那些遵守道德规范、追求阳光生活的普通百姓,注重挖掘人民群众身上最可宝贵的道德资源,创造条件形成全民主动参与道德建设、人人争做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易为人民接受、深受群众欢迎的道德建设的正能量和好风尚。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借鉴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习近平看来,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比如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把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强调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第五,肯定道德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与功效。习近平明确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时不能忘记德治的力量,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特别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建立一个同现代社会相匹配的公民道德规范体系,其意义已远远超出道德领域。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既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条件,又是现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崇高的道德,既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引领,又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的论述中,道德不仅是“立人”的根本,而且是兴国的基础和良策。国家兴旺发达需要道德的支撑和引领,人生幸福平安也离不开道德的规范和化育。习近平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并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道德教育,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培育良好风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论述,为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和伦理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