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产权安排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到此为止,我们已初步给出了从经济学角度所理解的产权内涵,最后,我们将以前面的分析作为基础,来探讨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经济绩效的好坏主要反映在人均所得水平的高低上,它已使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明显地区分为富国和穷国,一个国家要谋求经济发展,可能也没有什么比提高本国国民的人均所得水平更为重要的了。遗憾的是,当一些落后国家在为此而努力时,经济学家所构建的经济模型对此帮助很小,而且这些模型所衍生出的政策建议在某些国家的政策形成与实施中已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原因就在于,这些模型都是以发达国家的制度(经济的和政治的)和发展水平为背景的,因而在这些模型中,制度被视为外生给定的,所有的纯工程性的生产函数只要将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及技术置入一个投入产出的箱子,产出就能如人们所需要的那样被生产出来。因此,由它们给落后国家开出的致富药方就是,只要高积累和高投资就能加速经济增长。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无论是在一些引进了欧美国家制度的国家,还是在一些实行集权的国家,采取这种增长方式都没有取得成功,它们尤其在提高人均所得上不理想,原因就在于这种增长所依赖的基本前提在一些落后国家却很少存在,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时常面临高昂的交易费用的困扰。因此,同样一类经济活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进行,但到了这些国家有时会因为费用极高而无法实现。
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绩效如何,其关键点不在于这个国家在政治上取了一个时髦的名称,而在于这个社会所设定的一些具体规则是否降低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是否能形成人们在与他人发生相互关系时的稳定预期,因为只有这些规则才是实实在在影响人们行为决策的因素。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一个经济增长绩效较佳的社会,一定是所制定的制度规则能将人们更多地引向生产性活动的社会,反之,有些社会之所以经济增长绩效不佳,不在于这些社会资源不丰裕、人性懒惰、缺乏创新精神,而在于他们所设计的制度规则更多地将人们引向非生产性活动,这些社会所创新的制度往往在促进再分配方面极其发达;管制、垄断、许可证及配额等制度极其普遍,相反,它们向人们提供产权保障及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却极其缺乏,这样不仅产生了社会不公平,而且使大多数人失去了创造经济收入的机会,其结果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绩效不佳。因此,一些落后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时,这些国家的政府所要做的不是去强制限制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而是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则来降低人们从事经济交易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