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小时不吃苦,长大会吃更多苦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想成大器,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然而,不知何时起,“再苦不能苦孩子”被父母当作名言警句。

这“名言”一流传开来,父母纷纷加入过度爱护孩子的行列。父母生怕孩子饿着冻着,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更不让孩子受委屈、受磨难。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天上的星星妈妈给摘,要水中的月亮爸爸给捞。爸爸妈妈不辞辛劳地满足着孩子所有的要求,爸爸妈妈做不到的,爷爷奶奶来接班,爷爷奶奶无力的,外公外婆想办法……看似夸张的情形常常出现在当今社会的众多家庭中。理由只有一个:“再苦不能苦孩子。”

由于父母对此观念的重视,孩子一度成为家里的掌中宝、口中糖。父母似乎有了娇惯孩子的理由,孩子也有了享乐的借口。这一句“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很多父母对孩子最深切的爱。

有这种思想观念的人是多还是少呢?根据中国调查网的数据:对于“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有61.5%的人表示同意,他们的观念是,父母本来就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条件。而38.5%的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父母过多的疼爱就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未来的人生路会很难走。反对者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苦,这样他才会更用功地适应这个社会,回报这个社会。

超过一半的人都同意“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说法,所以父母付出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别吃苦。但是,没有受过苦的孩子会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人生的风雨呢?

前些年,100名中国小学生在某草原开展野营拉练活动。当时,跟随这100个孩子到来的还有150多位家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超过30名学生中途被父母用各种交通工具载到了目的地;剩余60多个坚持走完全程的孩子中,只有20多个孩子的肩上一直背着自己的行囊,其他学生的行囊先后转移到了父母的身上。

再看看我们的邻居韩国。每年寒暑假,韩国浦项的海军陆战队都会为青少年举办魔鬼训练营。父母会把孩子送到这里,以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意志、自信和团队精神。在为期5天的训练中,孩子必须在泥地打滚、背着降落伞跳下高塔、在铁丝网下匍匐前进,还要跋山涉水。他们每天都要做仰卧起坐、交互蹲跳等体能训练。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要接受士官长的厉声叱喝……

很多韩国家长认为:孩子在经济富足时代成长,已经忘记了辛勤工作的观念。因此,他们要让孩子在这里接受魔鬼训练,为以后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打好基础。

中韩两国是邻邦,同属东方国家,教育观念却如此悬殊。这是不是该引起中国父母的反思?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会在学习上勤奋还是会在工作中努力?

除此之外,这些不曾吃苦的孩子有没有从父母“无私的爱”中学会感恩?有的孩子“啃老”啃到父母不得不推迟退休时间;有的大学生为了请女友吃顿大餐,不顾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上学;有的孩子在自己没有能力成龙成凤时,就埋怨父母太平庸……

这些孩子始终有一个“信念”:再苦也不能苦自己。这是一个正常的逻辑,父母所做的一切就在告诉孩子:我苦,也不能苦了你;而孩子所做的一切同样在告诉父母:你苦,也不能苦了我!最后,是谁苦?是大家都苦。父母苦于孩子一直索取,从不知回报;孩子苦于自己总是不能“如鱼得水”地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怜的孩子并未想过:没有吃苦耐劳的准备,谁会给你位置?

再看看澳大利亚人的社会观念。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生活较为富裕。然而,澳大利亚人信奉“再富也要‘苦’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长大后难免吃亏。所以,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习惯,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相当苛刻。

李先生曾去澳大利亚度假,他无意中听到当地人的一句口号:“再苦不能苦老人!”李先生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

澳大利亚朋友说:“老人辛苦了一辈子,该让他们享享福了!”

李先生顿时想到我们这边的口号,于是问朋友:“那孩子呢?不苦老人难道该苦孩子吗?”

“苦孩子?”朋友有点吃惊,“吃苦,正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最好礼物!难道不是吗?”

吃苦是上帝赐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啊,如果孩子从小不吃苦,长大只有受苦的份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教育孩子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因此,爱孩子的父母们请赶快转变观念,真正为孩子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那么,这条通往幸福的路,父母该怎样为孩子铺设呢?

为孩子创造条件要有度

父母都希望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这种创造一定要有度,“过”与“不及”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有一位朋友,就称他王先生吧。他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小时候因物质匮乏吃过很多苦,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王先生在反思自己的成长时,认为是苦难的经历成就了自己的今天。于是,他从不对儿子娇生惯养,虽然给儿子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从不让孩子感觉到家里多有钱、条件多优越。王先生总是在精神上鼓励儿子。儿子也很争气,高中时学习成绩特别好,后来考入一所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时考入清华大学。同学们后来得知他的家庭条件时,都佩服他的不张扬、不傲慢。

王先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去给儿子最好的生活,但是,他知道那样是在害孩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千万要把握好这个度,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必需品,不要让孩子在过度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成长,更不能超出能力范围为孩子提供所谓的优越生活。过多的物质会让孩子变得贪婪,条件越优越,孩子努力程度就会越小,以后就很难自立自强了。

舍得让孩子去锻炼,去摔打

一个朋友家开了一个小型超市,生意不错,完全可以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他从来不给孩子过分的享受。每年寒暑假,他都安排上初中的儿子到自家超市帮忙送货,让儿子去了解父母挣钱不容易,希望他能珍惜,好好学习。

这位朋友的做法很好,借着自家开店的机会让孩子去锻炼。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根据年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比如,父母可以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让孩子帮忙做家务,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让孩子多参加军训、徒步远足等户外活动。孩子在这些方面流些汗、吃点苦对成长大有好处。

让孩子明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借助他人的故事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同时,父母要激发孩子做雄才的斗志,孩子才会愿意吃苦,愿意忍受痛苦。当然,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并没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雄才,只要他活得自立幸福就可以了。”其实,雄才不是单指多成功、多有名的人物,一个人只要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独当一面,安守自己的本分,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就是一个雄才了。

可以多给孩子讲激发斗志的名人故事,让孩子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苦,又如何战胜苦难,最后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借助这些故事孩子就会懂得:吃苦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就不会获得想要的人生。

所以,父母应该适当地让孩子在物质上吃点苦,在意志上去磨炼,这会造就孩子坚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斗志。

教育启示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言论背后是不是在暗示“要苦只能苦父母”?如果是这样,孩子会逐渐在生活中明白:父母受苦是应该的,自己受苦是不合理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思想,孩子就会苦一辈子,因为幸福缘于感恩。因此,父母不要给孩子创造过于优越的物质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去锻炼、去吃苦,让他从磨炼中获得理想的人生。 D3OzhKjakGNsX1Gfyy0aV/atm5jO0fNDAbMazPRAmCoihQfcSjyoxmciqD7Owg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