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平等

——没有长幼有序的“平等”,造就没大没小的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被平等对待,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孩子希望父母可以尊重他、平等地对待他,不希望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自己交往。当然,孩子的渴望没有错,因为无论年龄多大,在人格上他和父母的确是平等的。

然而,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获得这份“平等”,允许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允许孩子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忍受孩子对自己没大没小。当父母自己都感觉到不适的时候,“平等”一词就颠覆了父母所有的正常感受。

有个4岁的男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称呼父母的名字,父母一直觉得没什么。一次妈妈带他回老家,他也毫无拘束地称呼妈妈的名字。村里的长辈看了,语重心长地劝告她:“不可以让孩子直呼你的名字,一定要叫‘妈妈’,不然长大后不得了。”妈妈也有所思考,回去把长辈们的意见反馈给丈夫,丈夫说:“那都是老思想,现在讲究父子平等,人家西方人都是直呼其名的,这没什么不好。”

也许当时看来,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长远看来,后患无穷。父子之间的平等绝不是这位爸爸理解的这个概念,而西方人的文化也不是可以被中国人直接拿来用的。

当今社会,诸如此类的父母比比皆是。

许先生从女儿会说话起就默许了孩子的“姓名直呼权”。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带女儿去单位,没想到女儿竟然直呼起领导的名字来。当时许先生一身冷汗,领导的脸色也煞是难看,毫不客气地说:“小许,一定要好好教育一下你的孩子!”

当这种畸形的平等遭到质疑的时候,父母是不是还会说:“某某教育专家都说,父子之间要民主、要平等。”可是,那位专家并没有告诉父母: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是对的,孩子没大没小就是平等的落实。退一步说,即使某位专家说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甚至有的名人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专家的话就都对吗?名人的做法就没有流弊吗?就都值得复制与效仿吗?因此,父母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理解去错解“平等”的含义。

当父母允许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允许孩子没大没小地与自己争辩,允许孩子用所谓的平等要求不合理的权利时,有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严重地误导了孩子对平等和尊重的理解?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老师指出:“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礼仪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我认为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尊重、不礼貌的。亲子间的礼仪是父慈子孝:父母对孩子要慈爱,孩子对父母要孝敬。”的确是这样。

孩子在家庭中对待父母的态度正是孩子在学校、社会对待周围人的态度。因为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这种与人交往的方式,他会自然而然地应用在生活的每一处,正如许先生的女儿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父亲领导的名字一样。她并不认为那是不对的,她的父母让她学会的是“名字就是用来直呼的”。然而,结果怎么样?如果许先生也认为这很正常,又何必一身冷汗呢?如果领导也认为这没什么,又何必义正词严地对许先生说那样的话呢?

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理解的“平等”错加给孩子。当孩子因为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他人而处处碰壁时,父母是不是才会反思?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又由谁来帮助他改正呢?如果是父母,当初又何必教给孩子错误的东西呢?

所以,请父母改变错误的观念,更不要用自己错误的思想去打造孩子的人生。如果是这样,孩子的一生注定会挫败。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正确面对平等这个问题呢?

请正视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不同

自从西方人崇尚的“平等民主”风潮吹进中国大地,中国人似乎就开始认为自己的教育太过“专制”,近几十年“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应该平等对待孩子”等观点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的教育界。于是,中国的父母开始注重西方人提出的“平等”观念。但是,父母有没有想过,中国人可不可以照搬西方人的习惯,使用他们的方式和子女交流呢?

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存在太大的差异。很难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适合大环境的、适合本民族的才是好的。西方平等观的文化土壤是基督教文化,在他们看来,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在上帝面前,大家都是一样的辈分,自然是平等的。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仍旧是家族信仰,尽管今天的家庭结构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西方人一直崇尚“自我意识”,而中华民族提倡“家庭意识”;西方人对孩子的教育是自我强大,而中国人对子孙的教导是光宗耀祖。这无形中就反映出,西方孩子成长好坏是他个人的事情,而中国孩子的人生成败关系着家庭的命运。所以,西方人没有养老送终、光耀门楣的概念,西方的老人虽然物质不缺乏,但是精神上很孤寂,非常凄凉。所以有一句话这样形容西方:“孩子的天堂,年轻人的战场,老人的坟场。”难道我们也想让自己和西方人一样吗?

因为这种观念的不同,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维系和依靠的情感比较不明显,彼此都是特别独立的个体,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也不觉得不妥,包括领导与下属、老师与学生之间都直呼其名。这是他们的大环境。

而中国人讲究的是“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相扶助、互相依赖的关系。孩子在小的时候由父母关怀、照顾,教导成人,孩子长大之后关怀、照顾父母,养老送终。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孩子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会承担家庭的责任。孩子尊重父母的体现当然不是直呼其名或者没大没小。在中国,孩子直呼老师或领导的名字,对方要是能欣然接受,那说明对方要么不是中国人,要么他的心已经远离了真正的中国心。

因此,父母不要盲目接纳西方人的习惯,要正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要把人家的平等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就用,中国的土壤种不活西方人的“平等”,因为水土不服。可见,从民族文化上说,让父母跟孩子讲求西方式的“平等”会有些适应不良。

用父慈子孝的观念建立与孩子正确的平等关系

“平等”绝不是父母直呼孩子的名字,孩子也能直呼父母的名字;不是父母大声呵斥犯错的孩子,孩子也能大声声讨父母的不对;更不是父母用威严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孩子反过来对父母大打出手。这绝不是平等,更谈不上尊重。

什么是平等?是父慈子孝,长幼有序。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天伦,是自然规律。父母对儿女无私关怀,慈爱有加,儿女犯错时提醒其更正,必要时显现“威怒相貌”让孩子警醒;孩子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理解父母,关心父母。这才是亲子之间正常关系的体现。

因此,父母不要从平等走向误区。在教育中提倡的平等是希望父母不要过分要求和控制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顺应孩子的天性,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一味地用“霸权”去教导。但是,也绝不是让孩子“骑在自己头上肆意妄为”。如果非得跟孩子讲所谓的“平等”,那就在家在外不要给孩子任何特权,请问你能做到吗?因此,父母用平和的态度与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温和的时候温和,这才是真平等。

以身作则不直呼领导的名字,教导孩子不直呼老师的名字

近年来,学生直呼老师名字的现象时有发生。河南省登封市某高中一名学生因直呼老师的名字被老师打了一巴掌,学生家长竟然来到学校把老师打伤。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孩子不懂礼貌该打,有人认为老师没有资格打学生。且不说老师打学生的举动,就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一事大部分人都不赞成。

看来,孩子没大没小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是不能只把责任推在孩子身上。父母发现孩子在家直呼老师的名字时,有没有制止?父母在家有没有直呼领导的名字?父母有没有在生气的时候直呼长辈的名字?……

这一切,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父母要知道,孩子不尊重师长不是件小事情,更不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孩子不尊重师长的根源是不尊重父母。孩子从小没有尊重长辈的意识,长大后即使父母不打他,社会上也会有人替父母补上“家教”这一课。

因此,请父母自己以身作则尊重师长,这是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

教育启示

天与地,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是不是平等?平等不是指人所处的位置高低,而是与对方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扶助的关系。天将雨水注入大地,滋润万物,生态平衡之后给天一片蔚蓝,天地之间就是平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父母不要高高在上地压制孩子,孩子也不能无礼霸道地对待父母。父母慈爱孩子,尊重他的生命体验与发展规律,孩子孝敬父母,时刻把父母的教诲记在心间,彼此之间有礼有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帮互助,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vHyarJ401xCjsTfV/2kI7f2Hg+WI2Z7sLW0zaposnGPHELge4WIjteVR11iw8n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