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说,不在某个职位,就不要去插手那个职位的政务,而过度干涉往往会遭到对方的反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政事”就是做好父母该做的事情,如果原本孩子该做的事情被父母包揽,或者父母过多地干涉,孩子会反感。所以,很多父母勤勤恳恳地为孩子“劳作”,从来没有休息过,最后的回报却是儿女一句“你少管我的事!”
某女孩刚刚大学毕业,准备考一个职业资格证。备考的过程中,妈妈问了一句:“孩子,你什么时候考试啊?”没想到女孩没好气地说:“你少管!”妈妈被顶了个莫名其妙,也生气地说:“我少管?我是关心你,关心还成错了!”
很多父母都遭遇到同样的“待遇”,是父母该“下岗”了,还是儿女太无情?女孩为什么要对妈妈这样讲话?原来,平时妈妈对她的大事小情都要过问,不但问得详细,而且总加上自己的评价。有时,自己和同学闹了矛盾,妈妈居然背着女儿给同学打电话,搞得女儿和同学的关系越加紧张。类似的事非常多。女孩后来总结出一个经验:以后自己的所有事都不让妈妈知道。
这位妈妈明显是干涉过多,而她干涉孩子的根本原因是对女儿不放心,总是不相信女儿能够独立完成,总觉得只有自己伸手相助,事情才能办圆满。显然,她不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教”,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目前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
父母干涉过度的弊端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体现出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才显出父母某些行为的多余。与其说呈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父母不懂得及时放手,不如说父母根本就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做,所以才不敢放手。
一位部门主管个人能力特别强。就职之后不但尽职尽责地做自己的工作,对于下属的很多工作都涉足很多。在勤勤恳恳工作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这个部门越来越离不开他。有时他外出一两天,不是电话不断,就是回来后麻烦事一堆。他也总是埋怨下属没有能力。几年下来,自己累了一身病,下属进步异常慢。最后,这位主管在一次连续加班中突然晕厥,再也没有醒来。
这个事例应该对父母有所启示:如果把部门比作家庭,主管比作父母,下属不就是孩子吗?主管最大的职责是发挥管理能力,扶持下属,让每个下属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员工,而不是对下属的工作事务干涉过度,限制下属的自我成长,最后一个人替代所有人工作,出现“自己累死、别人闲死”的局面。
那些在父母过度干涉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少自信心,心理压力大,做事缩手缩脚,苛求完美;同时,孩子与同伴很难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导致个人体验丰富,敢于幻想,但总是逃避现实,最后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因此,父母不要因自己的干涉限制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长大后真正成为能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人,请父母这样去做。
一位妈妈非常勤快。一天,妈妈对儿子说:“去把你的内裤洗干净。”儿子说:“我不会。”妈妈说:“怎么不会?你都上初中了,洗个内裤都不会啊?用肥皂洗。”于是,儿子慢慢地开始洗。妈妈看到儿子慢慢吞吞的样子,勃然大怒:“有这么洗内裤的吗?去去去,你能干什么?让开让开。”一边说一边把内裤从儿子手中抢过来……
直到儿子结婚前,这位妈妈还担负着给儿子洗内裤的职责。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儿子一点小事还没有做完,妈妈就急于插手。久而久之,儿子也不愿意主动做事,妈妈也只能“干涉到底”。如果当时能耐心地等待孩子把内裤洗完,做得好不好都说上几句鼓励的话,再把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妈妈以后就彻底不用干涉这项事情了。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孩子的成长就像焖米饭一样,只要把适当的米和水放好,火候到位,剩下的就是等待。如果总担心米饭会不熟,时不时揭开盖子看看,米饭就会夹生。所以,孩子很多时候可以自己调整和成长,父母动不动就指教和干涉,就像时不时看看正在焖的米饭一样,孩子长大后也是“夹生”的。
当然,父母耐心等待的前提是要把“米、水、火候”都放好和掌握好,这个步骤放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先教会孩子如何去做,剩下的就是让孩子自己锻炼和摸索。父母要想不再干涉孩子的事情,就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不去埋怨孩子的过失,孩子会自己在摸爬滚打中长大。
很多父母不太认同孩子有所谓的隐私权。对父母而言,孩子由父母所生,由父母带大,身上有几颗痣一清二楚,哪里还有什么隐私是不能让父母知道的?但事实是,随着不断成长,孩子真的会有些事情不想让父母知道。所以,只要是不违背伦理道德原则、不触犯法律、不影响身心健康的事,如果孩子想保密,那就随他。
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一直怀疑妈妈偷看自己的日记,但是没有证据。一天,男孩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的啊!妈妈,您一定要爱护自己!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这个日记本里。”
当天,妈妈又去偷看儿子的日记,非常感动。看到最后一句“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这个日记本里”,她找了半天没看到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头发,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但又不确定夹的地方对不对,一直惴惴不安。
晚上,儿子打开日记本,看到了白头发,就对妈妈说:“妈,您又偷看我的日记了!”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地在里面夹着吗!”儿子笑了:“您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您怎么知道白头发?再说,我根本就没搁白头发,那根白头发是您搁的吧!”
看似有趣的家庭事件反映出当今父母越来越不懂得尊重孩子,干涉面越来越大。和这位妈妈相似的父母不在少数,都打着“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内心变化”的旗号侵犯着孩子的隐私权。发现父母偷看自己日记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能像这个孩子那样可爱?父母的这种干涉不但可能会使孩子恼羞成怒,甚至会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真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是靠侵犯孩子的隐私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多关心孩子,在获得孩子的信任后多与孩子沟通,从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动向。这样彼此尊重、彼此了解、互不过多干涉的关系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空间的,父母对孩子不能监管过度。即使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提醒,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父母时时刻刻都看到孩子的不足,喋喋不休地提醒和指导,孩子必然会感到厌烦,认为自己生活在“挑剔专家”的眼皮底下。这样过度的精神干涉,孩子肯定受不了。
一位母亲看到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就提醒孩子这样会分心,但孩子没有理会。此时,母亲想:如果我强行关掉音乐,孩子不仅会分心,而且会因为生气而无心学习。想到这里,母亲就没有再干涉,独自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过了一会儿,孩子出来倒了杯水,进屋后顺手把音乐关掉了。
有时,父母提醒到了就可以了,孩子会不会去做、什么时候去做,自己会调整。父母过多地干涉会让孩子生起逆反之心。如此一来,孩子就执拗在这件事情上,反而会阻碍孩子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因此,父母要学会放下一只手、闭上一只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睁大眼睛、手舞足蹈地走向自己的生活。
父母对孩子进行监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然,孩子如何知道是非对错、如何懂得成长法则?但是,父母在监管过程中过度干涉,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要把握好监管的度,在尊重孩子人格、隐私权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监管,孩子会自由、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