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榜样示范

——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两面派,孩子想不学都难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的行为在展现出来的同时就在影响着周围其他人。这种影响是无声的、无形的,也许当时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就如同一颗种子种下去一样,总有生根、发芽的一天。

父母是否常从孩子身边罗列出一些值得学习的榜样,并提醒孩子说:“你要向某某学习,你看人家多懂礼貌,学习成绩多好。”或者,父母是否总是从书店为孩子买一些励志书籍或名人传记,并对孩子说:“你一定要从这些成功人士里找到榜样,向他们看齐。”

父母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生活中始终有两个人的行为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他。这两个人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逃不开、躲不及的,而这两个人的行为是孩子想不学都不行的。这两个具有最大力量的榜样是谁呢?是父母。

而父母有没有察觉到,自己的状态本身就是在教育孩子。比如,父母走路的样子、睡觉的姿势、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为人处世的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无不在告诉孩子:我这样做是合理的。

有位妈妈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平时说话嗓门很大,语速很快,还有动不动就反驳他人的毛病。这些特点在儿子身上完全展现出来。所以,母子俩说话的感觉就像吵架,要是哪个观点不一致,更容易产生口角。在外人看来,这个儿子真不像话。殊不知,这位妈妈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母亲的,而儿子的“继承”完全是不知不觉的。

一天,妈妈在儿子的桌子上看到一本《弟子规》,其中有一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导子女时,子女应该耳提面命。突然间,她以为有了治儿子的法宝。当儿子又一次大声对她讲话时,她突然说:“《弟子规》里怎么说的?‘父母教,须敬听’。你是怎么做的?”儿子一听,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你对外婆做到这些了吗?我都是跟你学的。”接下来,这位妈妈就对儿子来了一通语言上的“狂轰滥炸”,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再就这个问题多说几句。的确,有的妈妈在教孩子学了《弟子规》后,就认为其是万能的,动辄就拿《弟子规》里的规矩来要求孩子。比如,有的妈妈就认为“父母呼,应勿缓”这六个字孩子要无条件做到。其实,如果没有彻底读懂这六个字,做妈妈的很难应用好它,它也就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

说得再明白一些就是,妈妈一定要关注到“父母呼”这个“呼”的内涵,这是给做父母的提的要求。我们要把握这个核心:注意“呼”的语气语调和时机。比如,如果“呼”明显高八度,甚至是以气势压倒、命令孩子,那他在内心是反感的,是不想配合去“应勿缓”的。再如,“呼”的时机也很重要,孩子正在埋头专注地做一件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情,而我们又没有非得必须“呼”他做别的更为重要的事,就不应该去随意打扰他。想想看,如果我们随意打扰孩子,还要求他“应勿缓”,还有道理吗?

当孩子暂时还没有做到“应勿缓”的时候,要给他适应与成长的时间,而不要试图以“父母呼,应勿缓”(包括《弟子规》中的其他内容)这句话去控制孩子,不要硬给他扣上一顶“不听话”的大帽子,甚至因此去否定孩子。“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对父母和孩子都有约束,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与理解,而不是父母单方面拿来去衡量孩子的,更不是让父母用这句话或整部《弟子规》跟孩子去对立的。这一点在学习《弟子规》的一开始就要铭记在心,不然就给别人做了“坏榜样”。

生活中,很多父母没有反省的能力,无法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上面这位妈妈就不明白《弟子规》上的字字经典都是用来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而不是拿来对照孩子行为的标准。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的标准与自己做事的标准不一致,与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派”有什么区别?上面这位妈妈要求儿子对自己的态度要温和,自己的行为却与温和相差甚远。对儿子说了一套,而自己又做了另外一套,这是不是“两面派”?当今的父母有没有清楚地检讨自己,是不是早都加入了“两面派”的行列而不自知呢?

而且,当父母的榜样力量影响孩子时,孩子也会以“反作用力”来影响父母,那时,父母只能无奈地承受,但还不知道这其实是“自作自受”。不仅如此,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行为会随着孩子的为人处世影响到他的朋友、同事、领导、伴侣、子女等,从而引发孩子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悲欢离合。而这个现象的源头就在父母那里。你信也罢,不信也罢,但这就是事实。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所有行为都会通过孩子,横向波及他的人际圈,纵向传播给他的子孙后代。这也许从根本上解释了榜样的力量为什么是无穷的。

那么,父母要给孩子做怎样的榜样?该如何落实?

不做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派”

如果能细细观察,90%以上的父母都在毫无知觉地扮演着“两面派”的角色。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行为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学会之后,展现出来的同时却被父母不断否定。

比如,父母没有随手把物品归于原位的习惯,等孩子找不到东西时却教育孩子说“谁叫你不放好?”是啊,谁教会孩子的?是父母!父母都没有做到,还怎么要求孩子?父母之所以会责备孩子,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此,请父母把目光完完全全收回来,收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哪里还没有做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如果检查自己的确存在太大难度,有一面真实不虚的镜子时时刻刻照着你,这面镜子就是孩子。

当孩子表现出任何一样让自己不满意的行为时,不要着急训他,因为教训的同时父母很可能就扮演了“两面派”的角色。先仔细回想自己有没有这个不好的习惯,如果反省不到,可以问问自己的另一半、父母等亲近的人。如果依然没有明确的回应,那么恭喜你,因为你从现在开始就有了一项重要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真正了解自己。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先学会“关紧教训孩子的嘴巴”,以免为孩子做“言行不一致”的榜样。父母在不训斥孩子的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反观自省。等真正发现孩子一身的优缺点都是父母原型的再现后,父母就不会成为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派”了。

要立志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既然父母无法摆脱榜样的角色,就要立志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什么是“最好”呢?父母自身皆是不完美的人,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优点无形之中会被孩子吸收,这不用父母刻意展现,同时,孩子继承父母的缺点也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么,父母的存在本身就不可能成为最好,又如何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父母赶快改正缺点,修正不足。

这样一来,父母的努力被孩子看在眼里,孩子不但继承不到父母的缺点,反而吸收了父母另一个重要的优点——努力改过。想想看,父母要为孩子做的榜样,还有什么比改正缺点更好呢?孩子在一生中能够从外面的人、事、物中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改正,人性的光芒就会一直不断地放射出来,照耀在孩子所到之处,而这个光芒的原点就是父母。

所以,请父母立志成为孩子发光的源头,孩子的人生将不再会有黑暗。

把自己的言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渗透给孩子

有位妈妈非常勤快、爱干净,每天都把家收拾得很利索。当然,她对女儿的要求也很严格,一看到女儿的屋子不是很整齐,就会提醒她。一开始,女儿还比较听话,时间一长,就对妈妈的催促不耐烦了,总是一句话:“等一会儿我会收拾的。”有时被妈妈说多了,她反而不收拾了,还对妈妈说:“你看不惯,你来收拾吧。”妈妈就真的无奈地去收拾了。

这位妈妈很纳闷:我这么好的榜样,女儿怎么就没有继承呢?其实,是妈妈太过着急了。女儿在学校寄宿,妈妈去过她的宿舍后才发现,女儿完全继承了自己爱干净的优点。为什么在家里没有展现?因为还没等到她要展现的时候妈妈就急于替代了。在大学宿舍,女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总嫌弃室友不爱干净,而且喜欢催促她们打扫宿舍。这一点和妈妈太像了。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是没有弊端的,但是,“要求孩子”的弊端就是孩子也学会了要求别人。因此,父母尽管去做,默默地、静静地,这种无声的力量不但最大,而且最好。要管住嘴巴,做一个悄无声息的好榜样。要注意的是,这不是让我们走极端,以为说教不管用就不说了,不是这样。而是说不要总是唠唠叨叨,孩子不听了,一边抱怨他,一边又把该他干的都干了。所谓“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礼记·中庸》),即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规矩矩做事,不苛求别人(孩子),这样别人就不会有怨恨对立的心。实际上,这就要求父母很有德行,就像春风一样,所到之处万物滋长,难道还不能让孩子如沐春风吗?他一定会被感化的。

父母和孩子都要懂得从各自的角度寻找问题的原因

中国文化是内求学问,每个人都永远向内求。正如孟子所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遇到了困难、不如意、不顺心、阻碍等情形,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要从外界和他人身上找原因,否则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其实,出现这些不顺都是由自己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可以认真思考,看对照自己经历的种种能否得出这个结论。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为人处世都离不开自省,也就是自我反省。父母不要抱怨孩子,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寻找问题的原因,而对对方要做到相互理解。

我们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用什么方式对待我们,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我们“教”得不知不觉,孩子自然“学”得也不知不觉,根源还是我们“教”错了。

如果孩子的言行举止让我们觉得不妥当,让我们感到不被尊重,先不要急着大声责骂他,而是要想一想,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和孩子很相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要意识到,平时种的种子现在开始结果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又怨得了谁?

我们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改变自己。

教育启示

“榜样”是父母无法推卸的角色,不但无法推卸,以后还要承受来自孩子的反作用力。父母既然注定要承担“自作自受”的后果,那就做孩子最好的榜样,承受孩子最幸福的回报。如何做?第一,从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缺点;第二,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第三,在不要求孩子的前提下,默默发挥自己的优点,对孩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幸福将与己常相随。 Zq/En144UuItPTZN7N5eR7Nka52vZHgTvtv6iahixTxqURHG3dKspe8gKUOTsv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