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日益觉醒,先发现代化国家再也不敢轻言武力,赤裸裸地进行经济扩张了。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扩张,以文化扩张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里的文化扩张是指西方国家依靠其现代科技、经济和军事优势,向他国推行其生活方式、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试图在西方文化的全球性推广中建构其文化主导权。依靠软实力的文化领导、注重话语权和议题设置权是其重要的扩张内容。当然这种对于西方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宣传、渗透和普及,背后掩盖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诉求。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中,西方国家继续领跑现代化进程,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显露出高度现代化的特征,一些超越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也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后发展国家开始了奋起直追现代化的进程。还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二战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学者去研究琐碎的问题,去细致精密地分析,是因为在大的方向和大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并找到较为一致的道路。基于这样,西方学者反对宏大叙事,反对大、广而且深的形而上学,去搞一些与现实生活零距离的、解构一切宏大结构的后现代主义。这里也要注意,不同的国家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一味模仿西方。在思想文化发展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阶段和任务目标不同,大多社会整体上仍处于转型期,大的问题尚未充分解决,所以尤其不能简单模仿西方学者的研究方式。
二战以后,在相对繁荣的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的发展还不理想,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保持了增长势头。但是到了70年代,全世界都进入一个工业主义的新阶段,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标志是自动化、电子计算机和其他形式的先进技术的引入。这一时期的进步不再以煤钢或者轮船和纺织品来加以衡量,而是体现为核反应堆、微电子、电信、计算机、机器人和空间技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中,数据处理、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以及越来越复杂的通信技术成为竞争力的关键。1977年,第一台个人电脑被生产出来,它面向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在速度和容量上迅速提高。服务业部门比老的基础工业部门雇用了更多的人员,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既高于农业也高于工业。人们普遍认识到,全球经济正在侵蚀民族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性。工业化世界的跨国公司利用新的技术扩展对外投资,将工厂直接设在了世界各地,其触角越过了任何国界。二战后美国在以资金和技术援助发展中国家中起了带头作用,其他工业国,当它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后,也承诺增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份额用作发展援助。国际机构提供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战后数十年,国际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教育项目。在农业领域,美国的农业科学家首创“绿色革命”,包括使用化肥、新的高产杂交种、现代的种植和收割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了重大的进步,实现了年增长率为5%~6%的目标,人均收入增加,婴儿死亡率下降。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资金援助,人们确信发展中国家可以期待现代化、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工业化使人确信可以结束或减少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在政治方面,良性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然而在不少国家选举中出现逆流,直到21世纪初,倡导在保守主义和福利国家社会主义之间走“中间”或者“第三条”道路的政治领袖们仍然坚持推行温和的改革方案。他们在坚持政府积极参与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同时,要求缩小公共支出,主张平衡预算,减少管制,给企业一个有利的机会条件。
把自己的发展方式包裹上文明的外衣以文化的方式在全球进行宣传,并大力推广,是文化扩张的重要表现形式。冷战结束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结束了,但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依然保持着。无论是资本主义滋长社会主义因素,还是社会主义借鉴资本主义的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宽容和认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断发展的,资本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换。美国人极力推广服务于其资本结构变化和资本力量的文化理念。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即削弱民族国家主权,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透过美国建国以来的扩张现象,可以看到其背后的主要理念就是上帝的选民观念和使命意识,而传播和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的文化理念则是其现代扩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