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① 。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 ② 。至于曲阿,是谓旦明 ③ 。至于曾泉,是谓蚤食 ④ 。至于桑野,是谓晏食 ⑤ 。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⑥ 。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⑦ 。至于鸟次,是谓小还 ⑧ 。至于悲谷,是谓餔时 ⑨ 。至于女纪,是谓大还 ⑩ 。至于渊虞 ,是谓高舂。至于连石 ,是谓下(春)[舂]。至于悲泉 ,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 ,是谓黄昏。至于蒙谷 ,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 。
①旸(yánɡ)谷:日所出之处。咸池:古代传说中的东方大泽。拂:经过。扶桑:东方神木名。传说太阳出其下。《楚辞·离骚》:“总余辔乎扶桑。”亦见《地形训》《览冥训》。晨明:指晨昏朦胧之时。②朏(fěi)明:天将亮时,即黎明。③曲阿(ē):山名。旦明:天明之时。指太阳出地平线时刻。《仪礼·少牢馈食礼》:“旦明行事。”④曾(zēnɡ)泉:徐坚《初学记》卷一:“临于曾泉。”注:“曾,重也。早食时在东方多水之地,故曰曾泉。”蚤(zǎo)食:又叫旦食。蚤:通“早”。《说文》:“早,晨也。”⑤桑野:东方之地。晏食:《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王冰注:“谓寅后二十五刻。”⑥衡阳:山名。隅中:日近中午。⑦昆吾:日正午所经之处。在南方。正中:指正当午时。即今十二点。⑧鸟次:西极之山名。小还:太阳运行通过鸟次山之时,叫小还。《初学记》卷一作“小迁”。⑨悲谷:高诱注:“西南方之大壑,言其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曰悲谷也。”餔(bū)时:日行至申时为餔时。即午后三至五时。《说文》:“餔,日加申时食也。”⑩女纪:太阳运行的第十一个处所,位在西,时在申。大还:《初学记》卷一作“大迁”。太阳行至女纪的时刻。 渊虞:太阳申时所经之处。高舂:指傍晚时分。 连石:西北山名。“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舂”。下舂,高诱注:“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 悲泉:古代传说中的水名。“其女”:《初学记》卷一作“羲和”。“其马”:《初学记》卷一作“六螭”。县车:指日落之时。 虞渊:传说日落之处。黄昏:天将近黑时。 蒙谷:北方之山名。定昏:天已黑之时。 汜(sì):水边。曙:明。浦:水涯。九州:指连同中国在内的大九州。七舍:即七个停宿之处。高诱注:“自阳谷至虞渊凡十六所,九州七舍也。”禹:《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云:“禹”字义不可通,“禹”当为“离”。“离”者,“分”也。言分为朝、昼、昏、夜也。
十六时表
古代计算每天时间的方法,有十二时制、二十四时制、十时制、五时制、百刻制等多种,《淮南子》中记述的是十六时制,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太阳从东方旸谷升起,在咸池里洗澡,在扶桑枝下拂过,这个时候称作晨明。升上扶桑枝头,将开始一天的旅程,这个时间叫朏明。到了曲阿山,称为旦明。到达多水的曾泉之处,这时称为早食。到达东方的桑野,叫作晏食。到达衡阳山,这时称为隅中。到达昆吾,这时是正中。到达乌次山,这时叫小还。到达西南悲谷,叫作餔时。到了西北女纪,这时叫大还。到达渊虞,叫作高舂。到达西北连石山,这时叫下舂。到了悲泉,羲和为太阳驾车停止了,拉车的六条龙也休息了,这时叫悬车。到达虞渊,叫作黄昏。到达北方蒙谷山,这叫作定昏。太阳进入虞渊的水边,在蒙谷水边放射着光芒。所行的地方是天下九州七舍,共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分别为早晨、白天、黄昏、黑夜。